袋鼠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顶级杂志发布深企最新研究成果拥有相似DN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南方PLUS

近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基因组研究团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多个中外课题组,通过对有袋类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物种在快速分化过程中,一些随机事件可能导致形态和DNA相近的物种却非近亲的结果。该成果于年4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杂志。

“理论上,携带相同表型的物种,演化关系越接近。”华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实际上,用物种的形态特征来分析演化过程,却常常得到与DNA数据不一致的结果。”

该负责人表示,不完全的谱系分流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极短时间内,多个物种从一个共同祖先里分化出来,使得某些祖先基因的多态性被随机分流到分化出的不同物种里,从而导致多个物种随机保留了相同的基因型。

为此,研究团队对小山猴、袋鼠、考拉等展开了研究。“这类有袋类动物很可能经历过物种快速分化,导致早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着争议。”华大团队表示。

比如小山猴作为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却在骨骼、生殖器官和大脑结构等诸多方面,与袋鼠、考拉等澳洲的有袋类动物更相似。

因此,早前基于外形特征而推定的演化关系认为,小山猴和双门齿目的袋鼠、考拉更近缘,进而推测小山猴应起源于澳洲。“然而,我们利用小山猴和其他有袋类动物的全基因组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小山猴应该是澳洲所有有袋类动物的姐妹群,也就是它和澳洲有袋类有共同祖先,但不属于澳洲有袋类。过去错误的观点可能就是由于不完全谱系分流导致的,祖先基因型的随机分配,偶然地让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继承了相同的基因型。”华大团队表示。

另外,这一研究还证明,仅依靠部分基因、部分性状来构建进化树是不可靠的,全基因组数据才是重构物种发展历程的金标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