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携带病毒传染疾病蚊虫叮咬别大意,这种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徽柔公主和小皇子在草地上玩耍后,先后都长出了大包,还发起了高烧,尽管太医和苗娘子拼尽全力,最终也没有保住小皇子的性命,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蜱虫。

蜱虫,也称为草爬子、狗豆子,每年4~10月是其活跃期。这家伙可不是个省心的主儿,喜欢叮咬人类皮肤较薄又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趾间等)。

它们携带着几十种病毒和细菌,经蜱虫传染的疾病有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

大多数情况下,蜱虫叮咬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轻者可能会出现溃疡、皮炎等,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幸运,重者可能遭遇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甚至死亡。

医生提醒:

一旦发现蜱虫,无论是在皮肤表面,还是在衣物上,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要去捏碎;

如果被蜱虫叮咬,千万别生拉硬拽,否则很容易将其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携带病原体的毒液,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消毒、抗炎等治疗;

取出虫体后,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也一定要及时就诊。

除了蜱虫,夏季带娃出门还要警惕这些“烦人精”:

1.隐翅虫

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一般6~9月常见,尤其是在湿热的南方。

对人类有威胁的,是隐翅虫中很小的一部分,被称为“毒隐翅虫”。毒隐翅虫外型与大蚂蚁相似,身体由黑黄两色相间构成,前胸腹基有橘色或者橘黄色。

毒隐翅虫会引发皮炎,一不小心中招,就可能出现红斑、水肿、水泡和溃烂现象,严重者会恶心、呕吐、发热等。

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在了宝宝皮肤上,一定要注意“手下留情”,千万不要直接拍死,建议轻轻抖落或吹走,并注意检查一遍宝宝的唇周、颈部、前臂内侧等部位。

隐翅虫飞走后,可以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接触过隐翅虫的皮肤;如果不小心拍死了隐翅虫,也建议及时用大量清水、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等清洗皮肤。

若宝宝皮肤受损严重,出现了条状水肿型红斑,起了密集的水泡等,一定要及时就医!

2.蜂类

蜂类也是惹不起的,们的尾部有一根“刺”连接着内脏——“毒液腺”。蜇人时,常将其毒刺遗弃于伤处,通过毒刺将“毒液”注入人体。

毒液的成分主要是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蜜蜂科);或是磷脂酶、透明质酸酶(黄蜂科)等。

被蜂蜇伤,有的人仅出现红斑、刺痛感等轻症;有的皮肤会有水疱、瘙痒感,甚至发热、头痛、恶心等;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还可能出现休克、昏厥,若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有可能死亡。

如果被蜂蛰了,通常先要将残留毒刺“挑”出来,若是蜜蜂蜇伤,毒液为酸性,可以用肥皂水清洗,黄蜂的毒液呈碱性,一般可以用食醋冲洗。

如果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烦躁、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3.蚊子

蚊子带来的烦恼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有宝宝的家庭,可以选择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驱蚊酯(IR,伊默宁)成分的驱蚊产品。

驱蚊剂中避蚊胺的浓度要控制在30%以下;

含有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使用浓度为5%~10%;

驱蚊酯的建议使用浓度控制在20%以下。

孕妇、婴儿、易过敏者仍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过敏、刺激等问题,首次使用时可以少量涂抹,认真阅读说明书。

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妈妈给2个月以下的宝宝涂各种驱蚊产品。对于2个月以下的宝宝,最好是采用物理防蚊方式(如蚊帐、卧室安装纱帘、出门穿防蚊裤等)。

袋鼠麻麻有话说:

做好防护工作,就能大大降低蚊虫的“侵袭”。

建议夏季不要在草地、林间久坐;去野外玩,最好穿浅色的长裤和长袖衣,并把裤腿塞进袜口,并适当使用驱蚊产品;

从外面回来,注意检查宝宝的衣服和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腋窝、腹股沟、头发、耳后等),如果蚊虫叮咬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咨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