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买菜
文/赵基开
新冠病*袭来,买菜忽然成为日常生活大事情,不由回忆起近五十年来的买菜往事。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离不开买菜。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后,老母亲交班,家庭买菜重任就落在我俩身上。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物资匮乏,副食品供应紧张,票证满天飞,鱼票,肉票,豆制品票,用小菜卡,还按户口人数分大小户。即使凭票、凭卡,也要排队。淸晨天刚濛濛亮,“新阿嫂”(邻居称我爱人)就手提菜篮,此时菜场已灯火通明,人头济济,热闹非凡,各摊头都排起长队,她为了多排几个队伍,用一块砖或一张报纸作替身,有时与后面人打招呼,先到其他摊位去买。也容易引起纠纷。后来她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与她一起去,互相照顾,提高买菜效率。当时菜的品种少,数量有限,所以买菜像打仗似的,真应证"拉到篮里就是菜"的俗语。以后流行盆菜,九芽肉丝,芹菜豆干,葱烤大排,胖头鱼豆腐,荤素搭配,排队次数减少。偶然有免票供应小带鱼,鸡壳,鸭头鸭脚,限量供应,引起大排长队。为了防止插队,有位胖阿姨站出来自愿担任纠察,维持秩序,我们夫妻二人买回双份,乐此不疲。
买带鱼时旁边有阿婆会用面盆凑过來,帮助免费刮鱼鳞,她拿去卖掉作为工业原料,顾主也省去一道手续。当时蔬菜都来自郊区,深夜里踏着装满蔬菜*鱼车的菜农,成群结队行进在马路上,过恒丰路桥,他们互相帮助把车推上去,十分艰辛,也是一道独特风景线。
有次我们出差到嘉兴,对买菜仍念念不忘。工作之余,不去游览风景区,跑菜场买回家半面盆鲫鱼,我在合用水斗前刮鳞剖肚,对门张阿姨用羡慕眼神看着,我们二家关系不错,我爱人顺手拿了二条赠予,她再三道谢愉快笑纳,也体现邻里情。偶然想吃火腿,当时经济实力不济,常常到*家沙点心店边上南货店买些火腿皮,五角一包,与白菜一起烧汤,解解馋虫。某日食堂不知从什么渠道弄到一批崇明蟹,清蒸出售,大家兴奋异常,我用报纸将蟹带回家,全家吃得津津有味,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商品经济年代,副食品供应逐步好转,马路菜场也应运而生,我们买菜压力也得到释放,当时家庭经济状况虽然好转,爱人仍精打细算,喜欢东挑西拣,买刀豆一根一根挑,还用手指指掐一下,看老嫩,还喜欢砍价,而买后再捞一把,占些小便宜,她是不做的。从莱场回家,满载而归,我担纲提携角色。购买鱼肉之类,怕商贩缺斤少两,到公平称上复核,有问题,市场管理员会一起与商贩理论。归家后加工是我的任务,出虾仁,划鳝丝,剥蚕豆,摘豆芽,拣芹菜,都是拿手好戏,真是妇唱夫随。
超市我们经常出入,当看到货架上堆满各种食材,真是眼花缭乱,品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推着四轮小车,自己动手将所需物品装进车上,真是称心如意。问题是有时购物人流众多,结算排长队,近年推出绿色通道,自行结算平台,减少排队时间,在回程路上我们拉着小推车,边走边聊,似当年谈恋爱时逛马路的感觉。
本世纪初为改善居住条件,在近郊有了住宅,附近大型农贸集散中心,兼批发零售于一体,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刮目相看。热闹非凡,比当年庙会还闹猛,我们夫妇驾着私家车买菜也很符合时代潮流。还带回一些秧苗,在花园里种值,男耕女种,收获季节茄子、缸豆、南瓜等自家受用,还分送一部份给邻居一起分享。也减轻我们买莱任务。
随着岁月流失,我俩跨入髙龄,体力下降,手脚不便,买菜成为负担,不过近年智能手机普及,网上买菜给我们带来转机,与年轻人一样迷恋上网买菜的爱好。一天傍晚,女儿突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