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构图真是绝了,浙江又出神片,美到让人眩晕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继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后,浙江广电集团又新推出了一部讲述东海和人类如何和谐共生的大型纪录片《东向大海》。

如果说《西泠印社》是美到令人炸裂,那么这部《东向大海》的镜头美到足以让人眩晕。

仅第一集《瞰潮》,就与众不同。

航拍镜头作为主镜头出现,还伴有大量前所未见的VR视角!

大海的浩渺在航拍的VR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云变幻的延时摄影全篇可见。

整部纪录片的构图更是令人叫绝,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画,一卷诗。

如果把这部纪录片一帧一帧截出来,基本等于上了一堂摄影课。

对称式构图

对角线构图

中心点构图

三分法构图

九宫格构图

三角法构图

《东向大海》还不仅仅是拍得好看,它的故事同样令人大开眼界。

全篇没有亢奋的豪言壮语,也听不到“厉害”的旁白,但是,同样会让你“不觉明厉”。

浩渺东海,有77万平方公里,北起江苏启东角,南至广东南澳岛和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浙江的海域面积有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两倍。

宁波北仑港区的桥吊司机王海峰,是目前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每小时.6箱,也就是说差不多15秒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

这是什么速度呢?我掐了一下秒表,大概就是拿起杯子,拎起水壶,倒一杯水的时间。

宁波舟山港坐拥有19个港区、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连续11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舟山的西堠门大桥,主跨长度米,主缆单根长米,曾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悬索桥。

世界首座海洋能潮流发电站,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潮流能发电站——LHD海洋发电项目机组也在浙江东海。

浙江乐清湾西门岛还生长着地球上最北端的红树林,你知道吗?

之前有那么多人都拍过东海,这部《东向大海》还是拍出了不一样的新鲜感。

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浙江卫视文化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东向大海》的总导演*小裕近日接受了快报记者的专访。

光航拍机就掉了8次,

三架直接掉东海里没了

《东向大海》共分三集,每集50分钟,分别是《瞰潮》《探海》《乘风》。

每一集都是全新的视角。

《瞰潮》主打“天上宏观视角”,《探海》主推“水中微观视角”,《乘风》则是“地上中观视角”,分别对应“天、地、人”三个维度。

第一集《瞰潮》,*小裕直接就把航拍设定为主镜头,呼应“瞰”这个字。

接触过航拍机的应该都有耳闻,航拍一怕风二怕水,一阵大风刮来,稍微轻一点航拍机,能直接刮没了;航拍机掉地上,捡回来修修或许还能用,但要是掉水里,那就别想着捡回来了。

拿航拍机拍大海,完全是迎难而上。*小裕苦笑着说,光航拍机就掉了8次,掉在地上、养殖池里的,还能找回来,其中有三架因为直接掉进东海,连残片都找不回来了……

最后一架是拍摄象山开渔节期间掉的。因为想拍一个贴近船只的镜头,结果航拍机不小心就撞上桅杆。导演直接吓出了一身冷汗,开渔节的拍摄素材还都在里面。

幸运的是,这架航拍机没掉海里,而是掉在了一艘渔船上,但大家要知道那是开渔节,当天有多条渔船出海!

导演组赶紧发动群众,通过地毯式的搜索,最终从一艘已经开进太平洋的渔船里捡了回来。*小裕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是一个奇迹:“机器丢了也就丢了,但这个素材是不可复制的!”

VR航拍机

为了拍出海洋的广阔,这一次,*小裕还邀请来了国内最专业的VR摄影团队。

“以前拍东海,都是用直升机拍的,一般都用一个长镜头,而且都只能俯拍,而VR摄像机,最多有24个镜头,航拍至少用8目镜头,这次拍东海用的是美国JAUNTVR摄影机,进行全方位度,甚至度的拍摄,后期采用的是先进的光流拼合技术,原始画面达到了8K,拍摄的VR原始素材多达10个T。”*小裕说,由于VR镜头又多又重,航拍机也是特大号的,拍摄时需要4个人同时操作。

虽然拍摄难度大,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真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普通的二维呈现,依然会让人觉得震撼。

除此之外,剧组还用上了第一视角的GOpro。

这个光看着,都让人心惊肉跳、手心发潮的镜头,就是通过绑在西堠门大桥的三位桥梁养护工程师身上的GOpro拍摄的。

西堠门大桥两侧的主缆长达米,而直径仅有85厘米。桥梁养护工程师们必须行走在狭窄湿滑的主缆上,在近三公里的主缆上,发现细微锈点和破损,标记出来并形成诊断方案,指导后续的保养和维修。

为了拍出这个修桥故事,《东向大海》剧组一共用了六个镜头来表达:全景式的航拍镜头一个,三位桥梁养护工程师每人戴一个GOpro,剧组还在后面的修桥平台上又设了两个自下而上的摄影机。

每天3点起床拍日出,

都成了全剧组习惯

看过《东向大海》,有人笑说,还可以取名叫《东海的一百种日出方式》。因为在这部纪录片中,你可以找到从N个角度拍摄的海上日出。

*小裕说她已经记不清他们究竟拍了多少个日出,反正每天3点起床拍日出,都成了全剧组的习惯,“我们每到一个新地方拍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起去拍日出,晚上还要再接着拍日落。这对我们来说,是常态了。”

《东向大海》剧组工作照。

“其实拍日出不算什么辛苦,出海才叫辛苦!”*小裕说,即将于今晚9:40播出的第二季《探海》,全是出海的镜头,“每个人都在船上吐过,真的吐到*胆水都吐出来了,什么晕船药,完全没用。”

《东向大海》出海工作照。

为了拍到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玉环延绳钓”,全剧组远赴最远的渔区,在海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

这次的延绳钓拍摄经历,也给*小裕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佳生态捕捞方式。渔民可以根据鱼类的习性,投放只适合成熟大鱼吞食的饵料,不伤幼鱼和带籽母鱼。”

而这种独特的钓鱼方式,还让她亲眼见到了银光闪闪、光影可鉴的活带鱼。

可惜,这种延绳钓船,如今全国只剩下40艘。

花了八个月时间,

拍了紫菜的一生

不同与以往的纪录片,*小裕说,《东向大海》不仅在讲东海,更在讲述浙江人是如何与海洋和谐共生。

比如第一集中,剧组特地跑去拍了浙江人是如何利用高科技——北斗卫星为桥梁精准打桩以减少对海洋的环境污染。他们还专门跑去拍了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风能、潮汐能。

而在第二集中,会有更多的展现。*小裕剧透说,“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

你知道么?

世界上,没有一条带鱼是人工养殖的。

因为带鱼属于暖水性近海洄游鱼类,捕食、繁殖,都需要不同的海水深度和温差,而人类很难模拟出其合适的生长环境。今年,是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接手带鱼养殖课题的第6年,依然没能成功。

一群科学家们,还在为带鱼养殖事业继续努力。

浙江有一支科考船——向阳红20号,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会深入到东海50个不同经纬度的断面,进行海洋环境检测。

“原来我都不知道。他们都是默默无闻地在工作,60年如一日监测东海的海水,他们取水器可以下到1万米的深度去……”*小裕说,这群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在海上飘,曾有人跟她说,晕船晕得厉害的时候,“想跳海的心都有”。

而在人类视线中消失了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因为浙江人的努力,种群数量开始逐步回升,从屈指可数到多只。

杭州人煮馄饨的时候,都喜欢放点紫菜,不过好像很少有人想过,紫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小裕说,他们这次花了八个月时间,从春天一直拍到秋天,终于拍出了紫菜的一生。

原来,紫菜一开始是种在文蛤壳上的。等紫菜的幼苗在文蛤壳上发芽,这些紫菜苗壳才会被带离温暖的养殖池,最后在大海中长成人们熟知的紫菜模样。

如果说第一集《瞰潮》是以航拍作为主镜头的“上帝视角”,那么今晚9:40即将播出的第二集《探海》就是“魔*镜头”,片中会有大量罕为人见的微观视角,想开开眼界的,今晚记得锁定浙江卫视。

文/宋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