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志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为大家讲解了海洋各水层的动物。从各大平台的评论来看,还是没有打消一些读者的疑问。今天动物志又应邀回答了一个问题,转过来与广大读者和粉丝共享。
为什么深海的动物那么大?这个问题真是莫名其妙,因为深海动物根本就不大,现有的科学发现是从海面越往下动物体型总的来说就越小,而且从深海恶劣环境、生态系统的营养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动物。
一望无际的大洋深海的定义
海洋垂直方向分四层,分别是:
上层:海面米以内;中层:海面以下水深-米;深层:水深-米;深渊层:水深-米;超深渊层:水深米以下。大陆架水深通常在米以内,只有上层,大陆坡部分有两到三层,深渊层通常就是深海平原,而最底下的超深渊层只有海沟部分才有。
深海的环境
深海的环境非常恶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黑暗。只有海洋上层的光线才能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上层又叫光合作用层。中层的光线就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了,深层及以下完全没有光。没有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就从最底层的生产者断了。中层及以下,深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二:一是少量自养细菌利用海底火山的化学物质合成有机物;二是海洋生物泵将上层的能量源源不断运往深海。
海洋生物泵,主要形式是“海雪”。海雪是浮游生物和生物分解残渣、粪便团粒等悬浮颗粒相互碰撞形成的絮状有机物,形成于上层,一直沉降到海底,在海中飘飘扬扬像极了雪花,因此而得名。深海尤其是深渊层、超深渊层的动物,主要食物就是海雪。上层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都在上层被消费和分解了,轮到中层的不过20%,到深层的才5%,到深渊层、超深渊层可能还不到1%。很显然,仅靠海雪这点能量养不过多大的东西,这就是深海没有巨型动物的根本原因。
深海的海雪二是高压。水面和大气中的压强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大气压,为0.1MPa。水面下每米增加一个大气压,米深处就是10个大气压,米的深海就是40个大气压,万米的海沟就是个大气压。如果把陆地或海洋表层的动物不加任何防护运到海底,这样的压力能直接把动物压死。
三是低温。海洋表层米内温度受气温影响比较大,我们称之为温跃层。米以下到米,随着水深增加,水温快速下降到4℃左右。米以下直至万米海沟,水温就基本不再变化了,一年到头都是1-4℃左右。这么低的温度只适合一些低代谢率的动物长期生存。
深海都有哪些居民?
绝大多数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上层。中层由于营养缺乏,动物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比上层少得多,主要种类包括褶胸鱼科、灯笼鱼科、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体长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
不到60厘米的褶胸鱼深层的动物就更少了,鱼类较常见的有小型钻光鱼、鮟鱇鱼、蝰鱼和尖牙鱼,体型大约在10厘米左右,超过25厘米的很罕见。中层的鱼类尚能进行长距离追捕和迁徙,而深层的鱼类为适应贫瘠的环境肌肉都已经退化,只适合悬浮在水中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代谢极为缓慢。
约氏黑角鮟鱇,长得相当奇葩深层的鱼类可以吃的太少了,因此它们必须吞掉能遇到的任何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有一些种类为此进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栖息深度为-米的黑叉齿龙?将吞噬大法修炼到了极致,有只不到20厘米长的黑叉齿龙?居然吞下了80多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猎物足有它四倍多长。
常驻深海层的动物中,体长有一米的吞噬鳗算得上很大了,它那巨嘴的颌骨构造非常松垮,可以张到很大,加上胃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使它足以比自己更大的受害者。
吞噬鳗松垮的巨嘴非常夸张到了深渊层,食物已经匮乏到吞噬大法都没有用武之地了。在深海平原的海底,底栖的清道夫是主流,包括海胆、海参、小型鱼类、多毛蠕虫、双壳贝类和甲壳类等,它们主要以上层沉降的海雪为食。
深海平原上的海参超深渊层通常只存在于海沟中,这种特殊生境在全球都不多见,但还是有些鱼类在这里艰难求生。记录到潜得最深的鱼类是体长可达16.5厘米的神女底鼬鳚,捕获于米深的水域。与之相当的是体长可达23.8厘米钝口拟狮子鱼,科学家曾在海面下8米处拍摄到它的身影。
水下米的拟狮子鱼,非常可爱一些无脊椎动物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以栖息于更深的水域,如体长5厘米的短脚双眼钩虾,就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有1多米。这种钩虾能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这是它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短脚双眼钩虾深海的大型动物
绝大多数大型动物集中在环境适宜的上层,包括现存最大的动物蓝鲸,最大的鱼类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大白鲨,等等。
中层距上层比较近,动物垂直迁徙比较频繁,不少动物晚上到上层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掠食者。因此这个水层大动物还是比较多见的,最长的硬骨鱼——8米的皇带鱼,最重的硬骨鱼——2.3吨的翻车鱼,就在上层中层都有分布。
这条皇带鱼有7米长一些远洋掠食者包括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觅食头足类和鱼,柯氏喙鲸、抹香鲸等深潜型鲸类更是频繁进入中层觅食,它们有时也进入深层,但频率不高。深海的头足类移动很缓慢,对抹香鲸来说是唾手可得的猎物。抹香鲸的潜水记录是2多米,喙鲸是多米,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鲸类了。
哺乳动物的潜水冠*:柯氏喙鲸大型鲨鱼能潜得更深,如6米的灰六鳃鲨和三种睡鲨,可潜水至深达0-米的海域,是深海中真正的巨无霸。比灰六鳃鲨潜水能力更强的鲨鱼也有几种,但体型都不大,如体长达半米的巴西达摩鲨可至米深的地方。唯一能进入深渊层(米以下)的鲨鱼是一种名为棘鳞乌鲨的小型鲨鱼,体长75厘米,潜水记录米,是浅的最深的软骨鱼。
格陵兰睡鲨可深潜至2米两种巨鱿——长达14米、重达公斤的大王鱿和更为粗壮、可达半吨的南极中爪鱿,在中层和深层都有分布。两种巨鱿可能是我们熟知的大型动物中仅有的不见于表层只见于深海的动物,但它们主要分布0米以上,都还没够到深渊层,离很多人想象的万米深海还差得远哩。
最大的头足类:南极中爪鱿在深渊层半米长的东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渊的海沟只有些小鱼小虾,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了,万米的海沟中5厘米的小钩虾就算得上小巨无霸。这些小动物结构和习性极具特色,很有研究价值,这与一些人想象的未知巨型动物还是有较大距离。
总结
广袤的大洋和万米的海沟容易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受电影《巨齿鲨》和一些海怪小说的影响,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家伙。然而想象是想象,科学是科学,事实证明那些最大的动物几乎都在表层。科学家不但未在深海发现任何大型动物存在的痕迹,而且证实了深海恶劣环境根本不适合大型动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谣言可以休矣!
了解动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