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
而是渔业圈最新*策资讯↓
东南网8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崔晓旭/文吴晓平/图)
开渔即将满月,近一个月来,厦门高崎避风坞,从清晨到深夜,数十艘船轮番靠泊,带来了鱼虾满舱。
渔市热闹忙碌,一框框带鱼、*花鱼、海虾海蟹、鱿鱼等丰富海产被搬到岸上交易,冰冻、打包、装箱。渔民忙装卸渔获,运送海鲜的车辆进进出出;
渔民喜笑颜开,有的抬鱼上岸,有的称鱼、选鱼分类,吆喝声不绝于耳,那是对大海恩泽的喜悦;
这些渔获,或发往水产批发市场,或被海鲜贩子成批收购,但最终都将成为厦门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船老大陈建国,站在岸边,点了根烟,看着这一派繁忙的景象。“8月16日才出海收海鲜的,两三天跑一趟,回来卸完货,马上就出海。”老陈双脚着地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小时。
记者采访老陈时,不时有人跑来找老陈,“出海累,岸上更累,啥都得管”。在老陈心里,他带回的不仅是新鲜的渔获,更是人们对海鲜的期待。
聊完已是中午12点,海鲜卸完了,老陈也要出发了。他吆喝了一声,大家上船,渔船缓缓离港。
渔船返港:渔获满舱最大一条多斤
“渔船回来喽!”8月26日清晨,3艘海鲜收购船返港,缓缓停靠高崎避风坞泊位。船上的生猛海鲜,鲜活登陆。
守在岸边的,是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老板老朱,他带着一众员工等候在高崎避风坞泊位边上。每每渔船靠岸,他们都得忙上四五个小时。
此次归来,鱼满舱——3艘船带回60多吨新鲜海产,有近百种,有虾有蟹,有大石斑鱼、大西宫阁、赤壁鱼、秋歌鱼,还有鱿鱼、目鱼、章鱼、扒皮鱼等等。
活鲜最先登陆;其次是冰鲜,用冻盘装好,铺上碎冰再装车,一辆车能装盘;捕上来大家伙,放在最后处理。“哇!好大一条鱼。”当日,记者在一艘返港的渔船上看到,一条大鱼被吊车高高吊起,特别引人注目。“这条鱼有多斤,平时捕上来的都是几十斤的,这么大的比较少见。”搬货的渔民说。
还有一条鲂鱼,多斤重,体型四四方方,很难搬运。四五个搬运工,连拉带拽,还找来一块门板,才把它抬到车上。
朱老板看着一箱箱渔获,抽根烟,笑笑。
据了解,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船队,野生捕捞,其中有7艘渔船停靠在厦门高崎避风坞,基本保证每天都有渔船满载海鲜返港,卸货后直接送往朱老板的店——“渔人小镇”和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
当然,也有一些海鲜贩子骑着三轮车到码头进货,再送往八市、四里菜市场。
讨海不易:海上收鱼两三天跑一个来回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船老大陈建国,地地道道的浯屿岛人,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15岁那年,老陈就跟着家人开始出海打鱼。“以前跟着大船出海,十天半个月都在海上漂着,有时三四天见不到一个人影儿,不管吃饭、睡觉都伴着船体的摇晃,风浪大时根本站不住。”老陈说。
从小跟鱼虾蟹一起长大,在海上一奔波就是30多年,海风吹黑了皮肤,当年的小陈也已经变成了老陈。
除了3个多月的休渔期,还有台风天,老陈其他时间都在海上,“现在不捕鱼作业了,只开运输船,专门在海上收鱼,两三天一个来回,这样还能经常着陆一下”。
今年8月16日,远海开渔。老陈的船起航,去台湾海峡那片海域找渔获。
如何找到渔获?老陈说,船上有卫星电话,也有无线呼叫机,谁捕到了好货就及时呼叫,这时运输船就赶过去收渔获。“捕鱼作业船位置不同,我们开过去近的半小时,远的要两三个小时。”老陈的船先靠上了第一艘渔船,船上的工人将一百多箱渔获逐一过秤。这些海鲜大部分是鱿鱼、赤壁鱼、午鱼、马鲛鱼、赤鯮鱼,都是平日厦门菜市场常见的。海鲜一到运输船上,便迅速放入船舱,撒上冰块保鲜。
一些较贵的活鲜,比如各种斑鱼、龙虾、螃蟹等,则被送往船尾的养殖区暂养。
再碰上一艘船,再收。收购船甲板下的冰块渐渐变少,船舱一个个满了起来。“这次运回了十余吨的渔获,装了0多冻盘。”26日早上8点,老陈的船靠港,卸完一船的海产后,马上打冰、加水、补充食品等补给工作,12点又再次出海,从厦门高崎渔港以每小时七八海里的速度缓缓驶出。
老陈53岁了,30年的海上捕鱼生活,他总结了两个字——无聊,可这是他赚钱的唯一途径。他不知道自己还会跑多久的船,他也没有让孩子下海,“讨海不易,还是岸上的生活平稳安逸”。
来源:台海网
精彩回顾
※农业农村部:带鱼等15种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规格,8月1日实施
※下重锤!“史上最严”伏季休渔执法再放大招,行*处罚达万元!
※农业农村部:启动海洋船舶“船证不符”整治操作平台
※油补以后到底有没有?农业农村部文件这样说!附油补、船舶改造补助标准
※渔民必备技能
捕捞生产注意事项
※渔民有多辛苦?看完这三个视频,全国人民都沉默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