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年,现在的人总说:
我们需要过年的仪式感!!!仪式感是?
在北京,“年”可是从进了腊月就开始算起了,
日历牌儿一天天翻,日子一点点记着,
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仪式”?
那种心急雀跃,满心满脑的期待着就倆字儿
“过年!”
儿时的北京,最浓的年味儿~
都藏在北京人的记忆里
是一家人吃着年夜饭,磕着瓜子看春晚?
还是收到家长的压岁钱?
提楼着纸灯笼,到胡同里,
放各种各样的鞭炮,然后远远的跑开?
那个时候的年啊,
对于大人来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在“穿新衣”开始,
在鞭炮声中渡过,在匆忙补寒假作业中结束。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儿开始正式启动
迎接过年的所有程序:
祭灶王、大扫除、蒸馒头、置办年货。。。。
家里的老人心里都有张“日程表”,
每一件每一桩都井井有条:
孩子们可最喜欢过年的了,
恨不能离过年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盼了。
理由呢?吃肉?新衣服?吃糖?压岁钱?
现在脑子回想起来~那时的压岁钱对于我的记忆,
要是能5块面值的,可是乐开了花......
够买多少鞭炮啊。
大人们呢?虽然心里总是在盘算,这么点钱儿
过年时怎么才能一块钱“掰开”了花,
但过年之前的那点儿忙活也是个乐子,
到了胡同里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红火的对联,
和门口挂着的红灯笼的时候,
最重要的要数准备年货了。
小时候就记得和爸妈去置办年货可隆重了,
新衣服那时一般都是妈妈给做的;
要么就到商场(百货大楼、东风市场.......)
这里也能买糖买点零嘴儿,
当然见到了糖就撒不了手了。
要么到自由市场,还有菜市场去买菜肉鱼
(崇文门菜市场、朝阳门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跟着爸妈给当采购的帮手,提篮、排队,
说不定一高兴,门口就给你买个纸灯笼和大呲花~
到了三十儿这天,才是真正的热闹呢,
一大清早,谁都睡不了懒觉,
当当当剁馅儿声都能给你吵醒,
院里放炮声能把你*儿勾出来
赶紧麻溜的起来,出门要去奶奶家啦~
这时你会发现,
胡同,大街、院里的阿姨们个个都有了新发型,
那时最流行去四联里,烫满头大卷儿,最时髦!
小伙子也是要理发,油光锃亮的,也最帅气!
最爱和那时满头大波浪的妈妈胡同里一走,
在小小伙伴面前可是自豪。
原先家里的大衣柜里藏着的水果罐头,
终于可以拿出来了!
至于这年夜饭要吃什么?肯定要听老家儿的,
什么炸丸子,炸豆腐,炸果子,炸耦盒。
炸茄盒,炸带鱼。炖牛肉,炖肘子,
炖猪蹄,炖排骨,炖鸡,炖肉。。。。
这些提前一个月心里想着的,
恨不能一晚饭都给解馋了,
北京人过年还要蒸馒头~
一锅锅雪白的馒头冒着热气,
小孩子最来神儿的是往馒头上点红点儿。
除了馒头还会蒸一些枣饼、豆包,
孩子们总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抠几个枣吃。
其实真的年味儿,
最快乐的部分并不是一顿年夜饭吃得如何,
而是这个“忙年”乐呵的过程,
那时春节三十儿一定回去奶奶家,要不大大家,
或者亲戚们聚在一起,
七大姑八大姨,都要一起忙年,
准备着这顿饺子。
孩子们在胡同放着鞭炮,
也不用担心胡同里车来车往,
玩一会就会跑回来,
看看厨房的状态,偷吃点炸的虾片儿~
或是抓上一把瓜子和大虾酥。
然后再带好了充足的爆竹
继续跑出去。
到了点,好像满胡同里都飘出的
炖肉、炸带鱼的香味儿,
这比你妈站胡同口喊你:回家吃饭啦,更管用!
然后你跑回家,看到的就是一桌子让人馋涎欲滴的年夜饭了。
到了晚上,你要开始拜年的礼儿了,
红包不怕少,就是要藏好,
每个北京孩子在春节
最容易听到的:来,妈帮你收着!
没有电视的年代,听一宿的爆竹,包一宿的饺子,
也不会觉得无聊,
有了电视的年代,从那时起,
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
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
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记得那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
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
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
到今天提起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伴着每年春晚的”欢乐今宵“,
这种闻着熟悉饭香,听着熟悉声音的“年”,
我想,每个北京人一定熟悉,
记忆里小时候北京的年味儿,
渗透在朴实的街坊邻里间,
在大杂院子里过年,张家、李家、王家没有贫富,
融洽的像一家,一声声亲切:“您,过年好啊”
还有除夕一早放在你枕边儿的新衣服,
初一清晨枕头下藏着的压岁钱,
黏着大人,一定要去庙会玩一趟,
甭管它是厂甸庙会,还是地坛庙会
回回都必须买一个风车。
“换件新衣、吃次大肉、放响鞭炮、逛次庙会,”
这就是我们小时春节最令人期待的事情,
到了今天,“他们”好像都已经被淡忘,
但是也是永远在北京人爱念叨的回忆里,、
回忆从前过年一件件趣事,
这些回忆会一在每个北京人心里明亮清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合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