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弄堂里时光慢
作者:王一峰
松江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一条条老弄堂都有着动人的名字,美妙的由来。且随我漫步其中,在慢时光中领略个中风情,唤醒那从未褪色的情怀。▲俯瞰老城厢唐西林摄在繁华的中山中路两侧,如细枝末叶般隐藏着各式弄堂。弄口并不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些经年往事,仿佛还在雾气中回荡。走在石板路上,如同踏着时光的印记,一排排旧式民居中不时可见昔日的深宅大院,白墙灰瓦观音兜,飞檐翘角马头墙……如同迟暮美人,墙面大多斑驳,却依旧临风静立,依旧能体味深到骨子里的高贵。大门倒也未必气派,但围墙通常砌得很高,普通老百姓是难有资格一窥墙内全貌的。然而再壁垒森严,总有一两株倚墙的老树将枝叶或花朵探出墙外,低声喃语那一段段梦幻般的往事。▲年的莫家弄唐西林摄莫家弄,地处东岳庙西侧,南起中山中路,北至荷叶埭,中与太平路相交,总长约米,因明代书画家莫如忠、莫是龙父子的宅第和私家园林而得名。莫如忠累官浙江布*使,其洁修自好,笃志好学,兴趣广泛,工诗文,善书法,草书势若龙蟠虎卧,行书风骨朗朗。莫是龙少时即有“神童”之誉,性格豪迈,所作诗文情辞两美,书画匠心独妙。又尽得舅父杨仪“七桧山房”藏书,尤多宋元精本,故时常于书斋中焚香点茶诵读,乐在其中。其深研画理,与董其昌先后提出绘画“南北宗”理论,认为“善画者画意不画形”,为“松江画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董其昌早年师从莫如忠,在莫家私塾就读,后拜陆树声为师,当年常出入莫、陆二家。莫是龙年长董其昌十几岁,两人情谊笃厚,亦师亦友,经常切磋书画之艺。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年,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在莫家弄出生,书写了另一段传奇。时过境迁,及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经的莫家老宅早已分成为几十户人家,每进四到五户,共用一个厨房间和小院子。人多便显得局促,虽然偶有因争夺“公共地盘”、分摊水费而发生些龃龉,但邻里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尤其是傍晚时分的厨房间,更是拉拉家常、交流买菜烧菜心得的热闹场所。这边杨家姆妈在做香煎带鱼,下班时顺道菜场买的小带鱼又便宜又新鲜,切成手指长的段,趁热油下锅炸至酥脆金*,伴随着“滋滋”声,整个小院子被香味占据。那边林家的新媳妇正在帮家婆准备晚饭打下手,婆媳俩不时低语几句,新媳妇点头抿嘴轻笑,家婆则是皱纹里都掩藏不住的满意……这弄堂里的小厨房,这热气腾腾的景象,恰如一段段镜头里的时光,在那个物资并不十分充裕的年代,成了生活里最柔软的部分。黑鱼弄,位于松江东岳庙东侧,南起中山中路,北至潭东街,长约多米,是因元明棉纺、染色手工业兴起后辟建的街巷,街巷交错,居民众多,人烟稠密,繁华热闹。“黑鱼弄”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传说,有关“黑鱼弄”的传说很多,比较著名的一则是,传说古代西门外湖泊中压着一条为非作歹的大黑鱼,附近百姓怨声载道。后来大黑鱼被擒住,一座石拱桥的桥桩像铁栓一样牢牢地压住了大黑鱼的尾巴,大黑鱼再也不能动弹了,人们就把这一湖泊南边的一条小弄堂称为“黑鱼弄”。黑鱼弄一带是松江很长时间里最繁华的区域。《乙酉笔记》中写道当时黑鱼弄一带的胜景:“东西南北,非官家栉比,即商贾杂居,市物陈列,无一隙地。”松江最著名的茶馆“也是园”处于黑鱼弄口,初创于清光绪年间,因临近岳庙商圈位置优越,而松江人有“孵茶馆”的习俗,此处便成了人们谈古论今、打探音讯、休闲娱乐的好出处,深得各方茶客青睐。抗战时松江古城遭日*轰炸,也是园被夷为平地,直至年恢复营业。年茶馆重新翻建,二楼做书场,底楼仍做茶馆,依旧是松江茶馆业的金字招牌。九曲弄,即现在的西林路,南接中山路,北到十字街,全长不足米,以“九曲”命名是因为内中弯曲太多的缘故,但我少时行走其中,并没有觉得有特别多的弯曲。九曲弄很有特色,并不像其他弄堂从头到尾宽窄大致统一,进口是非常窄小的,两人并排走就很逼仄。但是往里走十数米后,向东折弯不过两步再向北,路面就豁然开朗,中间铺着石板“弹格路”,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细长的排水沟,并排多人行走其中也很坦荡。当时松江知名的九曲弄小学在弄堂东侧,校园古朴雅致,围墙用一种小而厚实的“王道砖”堆成,中间填着*土,顶上长满藤蔓,到了夏日一眼望去满目青葱。我曾在此校参加过全县数学竞赛,对于操场上的司令台仍有印象,颇有周瑜点将台的味道。九曲弄西侧是医院,整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墙之隔的九曲弄却依旧自顾自沉浸于清寂的人间烟火中。▲九曲弄,年唐西林摄松江的老弄堂还有很多,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故事。如桑园弄、桃园弄因弄内多桑树、桃树而得名;东塔弄、西塔弄分列在西林塔两侧;百岁坊因曾任明代礼部尚书的陆树声享年97岁,无疾而终,建有祠坊于此而得名;勾月弄以路形弯如新月得名;袜子弄因明清时松江暑袜天下闻名,此地成为袜子交易市场而得名;东司弄、西司弄分列于明清府署兵、刑、工三司胥吏官廨所在地两侧……走入那一条条老弄堂,如同穿行在一段段慢时光中,与其说是追寻名人高士的足迹,不如说是享受这隐于繁华深处的人间静好。光阴载浮载沉,老弄堂就像是书写松江历史的厚重书籍,乍一看平淡无奇,细翻阅不同凡响。随着旧城改造,这些泛*的章节和页面也许早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正是这些泛*的章节和页面让悠然几千年历史的松江能在今时今日“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王一峰,上海松江人,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松江区领*人才。现任松江区*协常委,民盟松江区委副主委。业精于勤,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兼写随笔自娱,以描述本土文史、风物见长。邀您投稿啦!“松江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