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站的故事
——《烽火岁月》之六
文︱有求必应通讯、交通方式的迅猛发展,是现代人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70多年以前,在通讯、交通工具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浙东抗日根据地内是如何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护送重要人员的呢?根据地***机关和地方*组织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交通联络站应时而生。
慈溪古窑浦虞家芝旧居,最早的联络站曾设在这里
交通站的起源和作用
交通站,全称叫交通联络站。一个一个独立的交通站,组成一个网络,由交通联络总站领导。曾经有三北联络总站、四明联络总站,后来合并为交通联络总站,归浙东区*委对敌伪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城市工作委员会)管辖。交通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根据地*队、机关的命脉。它的任务主要是:护送*需物资和来往人员,为来往人员安排膳宿;传递情报、密件信息和报纸;确保与主力部队的联系;宣传发动群众、沟通部队与群众的联系等。
交通站,最早出现于三北。浦东部队南渡来到三北后,人生地不熟,口音也不一样,浦东口音很容易被识别,稍不留意就引起敌人的警觉,因此迫切需要有当地人作向导,提供引路、安排宿营等各种方便。最早的交通站设在现慈溪古窑浦一个虞姓人家中,当地人张明任站长,两个浦东来的红小*当助手,受浙东*分会领导。交通联络站出现后,根据需要逐步扩展,由点连线,由线而面,沟通浦东、三北、四明之间的联络,成为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地下秘密交通线。年随着华中局派往浙东干部的逐渐增多,在萧甬铁路旧基以北的桐岭、茅山岗、洞底张一带小山村里,建起了三北交通联络总站。这一带自东而西分别有长溪岭、杜湖岭、茅山岗、通天岭、十里长湾等崎岖的山路,既隐蔽又四通八达。交通站的工作人员,大都是14至16岁之间、土生土长的姑娘和小孩,对当地山区的道路非常熟悉,能爬山、能涉水,吃得起苦,不怕辛劳。当时三北的日伪据点星罗棋布,姚江两岸碉堡林立,敌人的装甲车、巡逻队日夜穿梭。交通员们为了完成任务,必须机智过人,对于危险、艰难、困苦都能应付自如。
三北四明交通联络站网络示意简图
三北交通总站
当时三北总站开辟了东路、南路、北路三条线。东路通向宁波市区;南路跨越姚江、经十五岙沿江联络站,抵达梁弄横坎头;北路连接余上地区。还有一条线直达浙东海口古窑浦,连接海上通道,是由苏中、浦东到三北的主要通道和进出口。
写情报、送情报,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凶险,随时面对生死考验。为了保密和安全,凡重要密件,禁止写真实地名、人名,一般由总站负责人口授给交通员。纪律很严明,只准单线传话,不准相互交流、传播。交通员执行任务时,要乔装打扮,眼观六路,时刻警惕。交通员要吃得了苦,不分昼夜,不避寒暑,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那些负责与部队联络的交通员更辛苦,晚上跟随部队行*,白天即返回总站汇报。遇到日伪*“清乡”、“扫荡”,总站要天天流动,把机密文件和手榴弹等武器捆在一起,装进小船并隐蔽到河沟里,随时准备同归于尽。
慈溪桥头镇万岙村、鸣鹤镇的下张,是三北总站下面的站点之一。据慈溪离休干部任志水回忆,他15岁就当了交通员,每天要走很多很多的路,少则50里,多则里,鞋磨破了就光脚走,脚底冒血泡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要把一份特急信件送过姚江去,半路上遇到日*封锁,姚江上又有巡逻的汽艇,他急中生智,设法弄到一条小船躲进小河叉,化险为夷。还有一回,他完成任务回来,总站人去楼空,一点痕迹和消息也没留下,他躲到附近一户人家的牛厩里过夜,半夜又遇敌人查夜,谎称是看牛的小孩,才躲过一劫。据余姚离休干部朱清堂回忆,他13岁当交通员,是“红小*”。有一次去洪魏送《时事简讯》,在白洋湖附近遇上日本*子,他把报纸塞进草堆里,自己混到耘稻田的农民队伍里,等*子过去后再把报纸送到目的地。有一个夏天,他要把秘密文件送去五磊寺,半路遇到伪*检查,他把文件塞进石缝,自己跳进湖里假装洗澡,躲过敌人以后再把文件送到目的地。
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战斗序列表
营救台属*组织骨干
皖南事变后,国民*顽固派加紧“清剿”浙江各地*组织,台属特委根据浙江省委的指示,建立了一条沟通温州、丽水,以三门海游为枢纽,经宁波、上海、南通,直至苏北的地下交通线,主要用于传递重要情报和接送重要干部。年初,因台属特委武工团团长李少金叛变告密,导致浙江省委、衢属特委、台属特委等遭受严重破坏。交通站为营救各地*组织重要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年9月至年5月,有多名重要干部经地下交通线,安全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浙江省委遭破坏后,华中局要求各地特委“直接与华中局发生关系,一切横的关系应斩断”。为了确保安全,这条地下交通线暂时关闭。
奉化尚田古街,年底台属干部大营救中,有80多名重要干部先后经此中转上四明山
浙东区*委建立后,华中局决定将台属*组织划归浙东区*委领导。年10月,三东地区特派员吕炳奎按照浙东区*委的指示,前往奉化与当地特派员詹步行一起,设法组织台属干部撤离。从台州经过宁海、前往四明山,需要穿越鄞奉敌占区,而奉化尚田是必经之路。台属*组织先在宁海县城杏树脚建立交通联络站,以此为中转站集中由台撤出的*员骨干,然后分批、乔装送往奉化尚田。当时在奉化尚田建了两个交通站,一个设在尚田最热闹的丁字路口,租用两间民房,以开山货店为掩护,由台属派来的*员罗德生当老板。另一个设在离尚田以北有5里路的龙潭村,一对夫妻地下*员负责联络站。当时派了两个交通员,他们先把台属干部接到尚田,后转送到龙潭村,再由龙潭村护送到四明山。为了掩人耳目,护送行走的路线不固定。有的从尚田到宁波江北岸,转乘余姚小轮船,或绕过宁波西门,经鄞西上四明山。有的从尚田经鄞江桥、樟村、密岩,沿山路上四明山。年底,包括刘清扬、郑嘉治等在内的台属*员骨干80余人陆续秘密转移至四明山,参加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至年3月,台属*组织的撤退任务基本完成,设在奉化尚田的交通站和交通员随即撤销。
年1月,谭启龙何克希就新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致各乡的公函
四明交通总站
四明交通总站比三北交通总站建得要晚一些,是随着部队挺进四明山而逐步建起来的。年底,根据浙东区*委的指示,在陆埠十五岙村建了情报联络站,翁惠珍任站长,业务上受三北游击司令部直接领导,梨州乡、白华桥各有一个点。年初扩大为四明交通总站,部队和地方*组织分别派人员参加,下设总务股、情报股、联络股,并配有两个交通班。总站下设各县县站,区设区站,形成一整套有系统的联络网。姚南县站设在梁弄左溪乡,慈南站设在陆埠车厩一带。鄞奉县站设在鄞县樟村,*建英当过那里的站长。*建英,鄞州甲村人,解放后曾被誉为棉花姑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上世纪80年代任宁波市委副书记。
曾经是陆埠十五岙村交通站站长的翁惠珍回忆,有一次,她跟一个老人一起去送一份重要情报,老人挑一副担子,前头篮子里放几条带鱼,后面篮子里放一些山货,好像父女走亲戚的样子,通过逍林敌封锁线,顺利完成任务。当时,交通员都用代号接头,代号经常要换。遇到情况紧张,交通员之间就互不见面,把要送的情报放在预先约定的桥洞下面或石头底下。一站一站的接力传送,以保证安全。
后山渡,背靠四明山脚,北临姚江,现属海曙区高桥镇歧阳村
三北与四明山有姚江相隔,随着来回交通的频繁,地下交通需要跨越姚江,沟通两岸来往。当时日伪对姚江上的主要渡口严密监控,交通员过江十分困难,但他们凭着机智在姚江上架起了秘密“桥梁”。鄞西歧阳后山村后山渡口实际就是个交通站,交通员的公开身份是渡工,主要任务是运送路经后山渡前往四明山或三北的重要人员和*需物资。后山村青年包定章和他的父亲都是船工,担任过秘密通讯和联络站工作。有一次,包定章接到送3位带重要文件的干部去三北的任务,当时正值隆冬半夜,他挑着两框沙蟹,从芦苇中拖出渡船,接上渔民打扮的同志。船至江中,恰遇巡航伪*检查,包定章故意打翻蟹篓,伪*忙于捡蟹,护送干部机智脱险。
鄞慈县交通站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东经过芝林、大隐直达鄞西平原,向西翻过几座大山到达袁马、陆埠。据当时任站长的周仲冠回忆,联络站由7人组成,其中有3名来自宁波孤儿院,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交通员肯吃苦,不怕刮风、下雨、下雪,还要躲避敌伪的把守,每天来回跑七八十里的山路。有一个叫张星寒的交通员,一次去芝林送信,半路被便衣特务抓住,遭土电刑折磨而死。
年初,浙东抗日根据地范围逐步扩大。2月底,行*公署调整根据地县级机构设置,撤销鄞慈县,建立嵊新奉办事处,朱洪山担任办事处主任。原鄞慈交通联络站改名嵊新奉交通联络站,并整体迁移至嵊县的东林,使四明地区的交通联络线向西南延伸。交通员接到任务,翻山越岭,前往四明交通总站所在地陆埠,需要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才能返回。在这条路上,每天有两个人在途中来回执行任务,风雨无阻,十分辛苦。自温、台、新昌等南来的秘密任务都经由嵊新奉交通联络站负责接待护送。
年夏,浙东抗日根据地已经将三北、四明、淞沪、金萧连成一片,三北交通总站与四明交通总站合并,改为四明交通联络总站。年9月主力北撤以后,交通站完成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