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精减汉字数目,推行汉语双文制,全面推进汉
TUhjnbcbe - 2021/11/28 20:59:00

精减汉字,在这里指以过去处理异体字的方式,对汉字实行同音合并,按照高频优先保留的原则,将汉字数量精减至个以内。

汉语双文,亦即汉语“一语双文”,就是实行汉语一种语言同时具有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这两种不同技术体制的文字,并且在长时期内以汉字为主,以汉语拼音文字为辅,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待各种条件成熟以后,再把汉语拼音文字放在与汉字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华民族要保卫和发展状大汉语,但中国文字的技术进步和革新却一刻也不能耽误。

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信息事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多样,各国都在全力追求民族发展手段的科学化、高效化。进入这样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字系统必须科学技术化、国际大众化、简易化,否则会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汉字太多,严重削弱了中文系统的科学技术性,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和处理难度,因而须要精减。同时,汉字与国际化、大众化的拼音文字在技术体制上不兼容、难接轨,因而必须实行汉语“一语双文”。

实践证明,文字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第一性的,社会属性是第二性的。

在自然性方面,文字只是人们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与交通工具一样,任何文字都有一个技术性、科学性问题;都有一个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以及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改进、完善、变革的过程。任何时候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去研究它。

在社会性方面,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民族文化、感情、习惯甚至民族凝聚力都有一定的联系。这时,文字体系就好比法律制度,它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精减汉字,虽然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汉字的精减会一时影响到以汉字为载体的文艺创作,就会受到一部分文艺创作者的抵制。

所以,只要变革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方便绝大多数人,就不怕有人反对。只要有利于民族兴盛就不怕丢掉文化包袱。

1、中国文字面临的问题

汉字的总体技术发展取向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中国文字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汉字太多。

文明大国的文字、成熟的文字,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文字。例如:英语的文字就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文字,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的外来词、方言词,目前到底有多少个英语单词谁也无法确定。汉字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文字,由于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是一个词,所以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从未间断地吸收各地创造的方言用字以及日本和过去的南北朝鲜甚至越南所造的外国汉字,并且也几乎每年都在创造新的汉字来表记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术语;因而目前到底有多少汉字,同样无法确定。但存在的问题是,汉字的技术发展取向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它没有着眼于通过有限的字符来表记无限的概念的正确技术发展方向,而是采取了无休止地增加汉字数目的没有前途的技术手段。从数学、信息处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上讲,汉字和26个拉丁字母一样,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字的“基本字符”,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系统所用的基本字符必须数目有限而适当、确定;否则,必然造成严重的信息处理学上的混乱,给现代科学造成诸多麻烦。仅26个西文基本字符可以解决拼写拉丁化拼音文字的所有词汇问题,可是中国方块表意文字却要使用数以万计的基本字符。这与数字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在技术上已经严重落后了。

汉字存在难认、难学、难记、不便于国际交流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的实际问题,其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字数太多,其次就是汉字的技术体制问题。有人说,汉字难学、难认、难记、难用是外国人讲的,中国人并没有觉得难。其实,汉字到底难不难,复杂不复杂,外国人最有发言权,因为亿万外国人在学习其不同的“外国”语言文字时,都有个比较。正是这亿万外国人的学习和实践反复证明了汉字确实很难,很复杂。也正是因为汉字对外国人太难学,影响了中外国际交流。同时,汉字太多、太难,也不利于中国推广普通话和民族统一。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低,所必须表达的概念相对较少,而且古汉字字形复杂,“纸张”来之不易,中国古人按一物造一字,一词用一字,其书写成本相对较小,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例如青黑色的马造字为“骐”、青白色的马造字为“骢”、深黑色的马造字为“骊”、毛色苍白的马造字为“骓”等,光描记不同毛色的马就有20多个专用字;又如青藏高原的长毛牛造字为“牦”,公牛造字为“牯”,雌牛造字为“牸”,公*牛与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交种牛造字为“犏”,毛色黑白相间的牛造字为“牻”,小牛造字为“犊”等,单指牛就造了10多个专用字;其他如施刑割掉鼻子造字为“劓”;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造字为“齆”;鼻子堵塞不通造字为“鼽”,等等。总之,在以单字词占绝对优势的古代,实行字词合一,10万个汉字最多只能表达10多万个概念。其中,仅仅地名、人名、姓氏专用字就有成千上万个。一个地方、一个出名的古人、一个姓氏、一个生物物种都有一个专用字,这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汉字使用的科学要求。对此,中国解放后曾做了一些改革的偿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例如在地名方面,“崑崙山”已改为“昆仑山”;*的“和阗县”已改为“和田县”;陕西的“盩厔县”已改为“周至县”,“鄜县”已改为“富县”,“郿县”已改为“眉县”,“汧阳县”已改为“千阳县”,“鄠县”已改为“户县”;甘肃的“亹源县”已改为“门源县”;四川的“越嶲县”已改为“越西县”,“酆县”已改成“丰县”;黑龙江省的“瑷珲”已改为“爱辉”;贵州的“鳛水县”已改为“习水县”;湖南的“酃县”已改为“炎陵县”;广西扶馁县的“岽罗镇”已改为“东罗镇”,等等。在其他词语方面,如“蟢子”已改为“喜子”,“衚衕”已改为“胡同”,“趼子”已改为“茧子”,“搳拳”已改为“划拳”,等等。

但是,目前尚有大量的地名、人名、姓氏等多方面的专用字亟待以常用字替代,例如:在地名方面有滇、黔、粤、沪、皖、蕲春县、郏县、鄞县、涿县、秭归县、歙县、亳县、睢县、菏泽、硖石、鄌郚、鲘门、藁城、鄄城、郯城、郸城、郾城、鲖城、潼关、蠡州、衢州、繁峙、荥经、嵊泗、烔炀镇、马嵬坡、奤夿屯、堽城屯、峃口、觃口、鲝草滩、虒亭、畖底、磜头、亚乪村、滘头村、隰村、峄山、邛崃山、嵖岈山、岜山、崤山、华蓥山、嵩山、岍山、九嶷山、崆峒山、崦嵫山、潓水、溠水、汜水、涞水、沩水、洹水、洙水、湟水、泗水、淦水、淄水、浯水、浠水、浈水、皤阳湖、滆湖、洱海、泯江、沅江、沱江、邕江、滃江、汶河、汜河、漳河、漯河、潍河、淯河、溱河、霅溪、濉溪、淮河等;又如人名方面有妲己、嫪毐、秦桧、慕容廆、姜嫄、老聃、女娲、九方歅、羊舌肸、武曌、后羿、杨戬、大禹、尧帝、金日磾等;在动物方面“蜈蚣”、“貔貅”、“蜾蠃”、“鸳鸯”、“蝾螈”、“鹦鹉”、“鸲鹆”、“凤凰”、“蜥蜴”、“蚂蚁”、“蜘蛛”、“蜻蜓”、“蟑螂”等都是一种动物两个专用字,“獲貑狓”一种动物三个专用字;植物方面,如“枇杷”、“苜蓿”、“薏苡”、“茱萸”、“豨莶”、“茳蒤”、“芎藭”、“莴苣”、“枸杞”一种植物就有两个专用字,等等。在姓氏方面,北宋时编撰的《百家姓》收录姓氏个;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姓氏个,解放后编撰的《姓氏辞典》收录多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中国56个民族的姓达个;窦学田编纂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的中国古今姓氏更多达个;据《中国国家地理》年第2期载文提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多个;即将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已收集到2多个古今姓氏。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个姓,其中有很多属于奇特冷僻的姓氏专用字,例如亓、芮、佘、厍、庾、郧、郓、砦、邳、乜、邳、谯、晁、隗等等。又例如,仅美玉的称谓就有“瑜、琦、琪、璐、璆、琳、瑶、璇、瑛、璠、琼、瑾、琬、玙”等14个专用字;形容不干净有两个专用字“龌龊”,形容不平坦有两个专用字“崎岖”,形容(山势)高峻也有两个专用字“峥嵘”,形容玉器相撞的声音造两个专用字“琮琤”,仅“魑魅魍魉”一词又作“螭魅蝄蜽”有七个专用字,等等。其他如:专为古代皇帝自称保留专用字“朕”;为古国名保留专用字“鄘”、“鄾”、“虢”等;为古地名保留专用字“溱”、“崞”、“沬”;为古汉代胸奴君主的正妻称谓保留专用字“阏”(阏氏);为古代割去男性生殖器的酷刑保留专用字“椓”,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中国目前的文字*策,是要让全中国十几亿人口背着过去千秋万代的死人的沉重档案一代又一代地艰难地行走,而不是把这些历史包袱交给“历史档案馆”专职管理。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铸在金属铜器上的文字),到“小篆”,再到“隶书”、“行书”、“楷书”,最后到今天的规范简化字(仍属楷书性质),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和改革;但是历代的改革几乎都是兼收并蓄的,以致使汉字越积越多。当前中国汉字多得惊人,日常使用的《新华字典》收有汉字多个;年出版的《辞海》收有汉字个;年编纂的《康熙字典》收有汉字个;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有汉字个。也有专家认为实际汉字超过10万个。中国究竟有多少汉字至今没有定论。目前还在不断增加汉字(如化学专用字等)。中国对这些汉字至今没有从法律上进行严格限制,目前仍为古今汉字掺杂混用,每个字都有应用的可能。世界上的事物实际上都可以用适当的多字词语来表记;如果对亿万的事物,都要分别造一个专用字来表记,那么即使再制造几十万个汉字也不够用。对无数的专用字,在电脑中很难查找,也没有人能全部认识,但它们是办理身份登记、银行业务、新闻报道、文化交流、信息处理等社会生活的必用字。这些专用字都可以用常用字替代。用常用字替代后,不仅不会影响阅读和理解,还有利于人们对所熟悉的常用汉字快速地形成条件反射,进而轻松地阅读和理解。除前个常用字以外,剩余的如此众多的专用字一方面使用频率极低、作用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却又是中文学习、文化交流、中文数字化信息化处理的巨大绊脚石。

由于汉字繁难复杂,构字形式和技术体制奇特,学习和运用起来费时费力,许多外国人会因此知难而退。所以说,中国文化尽管有其巨大价值,但却很难吸引世界大多数的平常百姓,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并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的人口总是达不到正常的数字。如果不解决中国文字奇特难懂的问题,中国文化将很难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拥有巨大吸引力,从而也很难使其摆脱被世界、被地球村孤立的压力。

汉字太多,抑制了汉语的优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汉语也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是,汉字因字数太多及构字体制奇特而存在难学、难用问题,遏制着汉语在国外的传播速度,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汉语与外国语言之间相互吸收外来词,使得中国无法和世界各国一起“同形共享”和“近形共享”数以千万计的科技词汇。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必然使得汉语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致使汉语在国外的传播力度比诸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力度呈现更加极不对称的劣势,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的学习负担。而精减汉字后,不仅汉字变得易学易用,而且汉语“一语双文”也水到渠成。到那时,汉语汉字就成为真正的易学易用和科学高效的语言文字。

2、精减汉字的可行性

精减汉字,将汉字数量精减至个以内。一方面,由于受字母总数的限制,因而音节拼式(含异拼)在超过个以后,其复杂度骤增,同时其效用增加值也迅速减小至零;另一方面,如果汉字比个少得太多,则又无法适应汉语合成词极多这一特性而显得不够用。故而,要精减至个或近个,而不是个或者是个。

汉字的发展路径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即:远古时代·同音汉字少(远古甲骨文时代虽然以单字词表达概念,但要表达的概念很少)-→古代·分化出大量同音字(古代汉语以单字词为主)-→近现代·同音字应当大量合并(近现代汉语以多字词为主)-→现代化时代·同音汉字少(今后虽然要表达的概念很多,但主要以多字词表达)。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生产力和经济社会、信息事业全面高速发展,千千万万的新事物、新概念*式地增加,大量采用一物一字、一词一字的造字构词方法已适应不了形势要求,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催生了以双字词为主的大量的多字词,使汉语迅速地完成了由以单字词占绝对优势到以多字词占绝对优势的伟大变革。据周有光先生对汉语个词进行统计,单音节词占12.2%,双音节词73.6%,三音节词7.6%,四音节词6.4%,五以上的占0.2%,平均词长为2.09个汉字。

今天,以多字词占绝对优势。用个汉字不仅完全可以表达数百万个乃至无穷无尽的概念,而且还能较好地继承中国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多字词占绝对优势,也使得汉字的使用频率更加不平衡,使汉字具有极强的效用递减率。据有关统计,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8.39%,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24%,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63%,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82%,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92%,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96%,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前个汉字的覆盖面为99.%。在按照本方案精减汉字后,仍可保留个(或近个)汉字,构词能力强的汉字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已有的绝大多数汉语词不需要简化,其构词用字及词的内涵、外延均将保持不变。例如:我、的、是、事、一、个、上、不、水、和、河、在、要、产、有、人、地、以、经、到、数、我们、你们、他们、重要、安全、国家、中国、创造、多少、还有、火灾、抗旱、问题、总是、事业、工厂、数学、文化、海洋、汉字、道路等等,其构词用字和词义均不发生改变。用精减后的汉字写作,一个句子,一篇文章中仍有约99%的汉字,其形体和内涵、外延都将保持不变;剩余约1%的汉字,又主要以“形声词”(如“平果”、“计画”、“容树”)的形式出现。因此,精减汉字根本不会影响对汉语概念的表达及阅读理解。精减汉字所带来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关于姓氏用字问题。被精减的姓氏用字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常用的同音字。例如,排名第33位的“肖”姓,第66位的“付”姓分别是以常用字替代相对不常用和笔画多的“萧”姓和“傅”姓用字而来。由于中国姓氏来源途径多样复杂,所以通过姓氏来研究Y染色体遗传学上的玄机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而通过标本取样和现代基因化学分析来进行比较研究则更加实在。

在一些计声调音节中,一个汉字常常是另一个汉字在意义上的联想延伸和合理扩展,例如:场-厂,斜-邪,连-联,气-汽,漂-飘,棉-绵,食-蚀,炼-练,叶-页,作-做,画-划,漏-露,滚-磙,等等;日本已非常有见识地将“画、划”合并为“画”,将“作、做”合并为“作”,将“连、联”合并为“连”,例如日本词“计画”(汉语“计划”)、“作工”(汉语“做工”)、“连合国”(汉语“联合国”)等。在以多字词占绝对优势的现代汉语里,这些汉字合并后不会产生歧义,例如:即使是现在,把“漂浮”一词用于“树叶‘漂浮’在空中”的句子里,人们也不会感觉到用词别扭。

在人类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今天,欣赏和研究古文、古诗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微不足道。基本上只有那些专门从事古文字、古代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的人们才会花时间去关心古文、古诗。韩国和日本对汉字的使用作出了十分严格的限制,而俄罗斯、土耳其、越南、北朝鲜等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根本性的文字改革,可是这些国家的考古工作、文化建设、文化生活和科学研究都能正常地进行。古代以来的优秀中文作品可以整理成精减后的新型汉字作品。只要无愧于子孙就叫对得起祖宗。绝不能因为考古工作和整理古代文化作品而阻碍中国文字的技术进步;也不能因为求得一个姓氏占用一个专门字符,或者因为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而阻碍中国文字的技术革新。我们必须明白,中国文化的根,是激励人们团结友爱、遵纪守法、诚信勇敢、追求文明、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无形传统文化,而不是阻碍中国技术进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数以万计的有形的专用汉字。有人认为,汉字比拼音文字稳定因而就优越,用汉字写的文章即使过一千年,后人也能看得懂;而拼音文字,比如英文变化很快,就是过三四百年,后人也难看得懂。其实,这种文字稳定就优越的观点是不对的。文字既然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工具,它就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变化,条件成就时该变就要变。害怕文字变化,实质上就是惧怕技术革新,是对文字的主要功用认识错误。

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以及腓尼基人发明的辅音字母文字现在都没有人使用了;几经变化后,近现代人使用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现代字母文字以及方块汉字;而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又改用拉丁字母文字。这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正常现象。我们没有必要为之遗憾;更不可使全国人民付出惨重代价,去刻意阻碍文字的技术进步和历史发展进程。

当今世界使用汉字的国家很少,精减汉字数目受外国的影响小。精减汉字后,中国(大陆)汉字仍是世界汉字的绝对主流,外国汉字只有跟中国(大陆)接轨才有生命力。中国必须有这样的自信。中国绝不能以牺牲本国汉字的科学化、现代化为沉重代价去跟日、韩、台汉字进行所谓的“接轨”。更不能舍本求末地扩大中国汉字数目以与日本和韩国的大量“非当用汉字”进行“接轨”,否则必然会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制造困难。孰重孰轻,不难权衡。实际上,中国汉字只有少而精才会在地球村中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性字符。

可以形象地讲,“三千汉字是*金,四千汉字金掺沙。”

汉字太多是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绊脚石,中国迫切需要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思想贯彻到语言文字建设上来,以战略眼光和全球意识对汉字进行适当而大量的同音合并,将汉字控制在个以内,为中国文字与世界文字接轨创造条件,同时也彻底解决中文信息处理繁难复杂问题。

3、精减汉字的方法

精减汉字,实质上既是实行汉字同音合并,也是简化汉语词。同音合并,是指以过去处理异体字的方式,把同一个计声调音节内的所有不同汉字合并为一个汉字或少数几个汉字,也就是“同音字吸收合并”。实行汉字同音合并时,按照高频优先保留的原则,每个计声调音节通常最多只能保留4-5个必用和比较常用的汉字(当然可以少于4个);少数计声调音节可以适当增加所要保留的字数,但不能增加太多;坚决将汉字控制在个以内。

第一,简化汉语词,进行同音置换。同音置换的前题是汉字同音合并。例如“苹果、鲤鱼、蝴蝶、蝰蛇、蛔虫、蚜虫、桦树、猢狲、蜈蚣、蚯蚓、*鳝”完全可以用同音词“平果、里鱼、胡蝶、奎蛇、回虫、芽虫、华树、胡孙、吴公、丘引、*善”替代。当然,用精减后所保留的汉字进行同音置换,也会形成一些单纯的表音词,但是,这类新词在汉语词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例如:吴公(蜈蚣)、宗吕(棕榈)等,而且大多会很快进一步演变成更新的表义词,例如:吴公→吴公虫,宗吕→宗吕树、宗吕果,等等。精减后仍保留有个或近个常用汉字。就汉字使用现状来看,这个汉字目前的覆盖面可达99%左右。

第二,用“形声词”替代大量被精减的形声字。所谓“形声词”,这里指由表意词根(表意字)连接表音词缀(表声字)构成的词。例如,卡车、啤酒、沙丁鱼、芭蕾舞、尾巴等等,都是形声词。

从整个世界文字发展趋势上看,各国使用的文字都有一个从表意到表音的发展过程,包括采用拼音文字替代表意文字。汉字本身也在从表意到表音方向逐步发展。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而中国现行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所谓形声字就是由表形旁(即表意旁)和表声旁(即表音旁)两部分组成,如“鲳鱼”的“鲳”就是形声字,其“鱼”字旁是表形旁,其“昌”字旁就是表声旁。形声字是为适应中国古代文言文“一字一词”的需要,为单字成词表意所创造的。冯洪钱先生举例说,古人讲“汝食鲤,吾食鲢”,而现在人们不这样讲了,而是说“你吃鲤鱼,我吃鲢鱼”。这样,在“鲤鱼”和“鲢鱼”的词中就都出现了用两个“鱼”的重复表意现象;其他如“榕树”、“牦牛”、“苹果”、“螨虫”、“蛔虫”、“蝰蛇”、“鼬鼠”等等都有重复表意的情况。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库里,这些不必要的重复表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造成了中文用字效率低下,用个以内的汉字(字符)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却使用了数以万计的汉字(字符)。这与今天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用“形声词”替代由古汉语遗留下来的不很常用的形声字,例如“鲳鱼”一词就完全可以简化成“昌鱼”,因为该简化词中已有鱼字表意,只需昌字表音,不需要昌字表意,就象“青鱼”、“*鱼”、“带鱼”、“草鱼”、“苍鱼”、“金鱼”一样。其他如鳕鱼(雪鱼)、鲤鱼(里鱼)、鲐鱼(台鱼)、鳊鱼(扁鱼)、鲨鱼(沙鱼)、鲆鱼(平鱼)、*鳝(*善)、泥鳅(泥秋)都可以简化;这样单从鱼字旁就可以简化多个汉字。道理一样,如表示树木的桉树(安树)、椿树(春树)、椴树(段树)、桦树(华树)、枫树(风树)、榕树(容树)、樟树(章树)、栲树(考树)、榛树(秦树)、柞树(乍树)、槭树(戚树)、橡树(象树)、桫椤树(沙罗树)等同样可以简化,仅从木字旁就可以简化多个汉字。简化后,不影响阅读和理解。形声词替代形声字的方法,应用范围很广,其中大部分形声字都可以被替换为形声词。同时,要编撰《汉语简化词词典》加以固定推广。

第三,坚决停止继续造出与现有常用字同音的新汉字。古代按一物一字的办法造字,近代仍有这种倾向。例如,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多个专用字中,有大部分是根据近代化学事业的发展新造的。今后对新发现的新元素和化学新物质的概念,要用不增加汉字的办法加以解决。当然,在dia,tia,nia,bia,pia,mia这样的无汉字之不计调音节或仅有罕用字的不计调音节里,则可以创造新汉字以表达新概念。

第四,调整个别不常用但又必须保留的同音字的读音,或者直接用其他读音的汉字替换之。例如:为了避免同音混淆,中国解放后把“癌”的规范读音由读“炎”音改为读“挨”音,把“矽”改为“硅”。这个办法的应用范围应予适当扩大。

精减汉字后所引起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解决。精减后所保留的汉字,称为“现代汉字”,被合并精减的汉字可称为“古汉字”。

4、汉语双文势在必行

在汉语的上述“双文”中,精减归并后所保留的个以内的汉字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暗示字意及单字表意作用,有无与伦比的视觉功效;这些汉字还有承继中华文化遗产的独特载体作用。汉语拼音文字指拼式极其简短利索而且字母用法又不违反国际通行规则的科学汉语拼音文字。创制这样的汉语拼音文字,并为之逐步积累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和应用基础,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可与英语等世界通行的拼音文字进行接轨,这有利于中外语文相互吸收和直接利用外来词,有利于汉语跟英语等外国文字“同形和近形共享”数以千万计的科技词汇,有利于中外文字信息处理。学习三千个汉字和一套汉语拼音文字,要比学习五、六千个汉字容易得多。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必须长期共存,不可偏废。

世界语言有数千种,而使用的文字只有表音和表意文字两类。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表音文字。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使用表音文字,而其中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又是拉丁化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涵盖了屈折语(如英语、俄语)、粘着语(如土耳其语、匈牙利语)和孤立语(如越南语)等三种类型的语言。世界上只有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使用方块表意文字,而单纯使用表意文字的国家只有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古代使用印度字母,伊斯兰教传入后改用阿拉伯字母;到近现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又都改用拉丁字母。土耳其年废除了阿拉伯文字,采用拉丁字母;蒙古于年1月起彻底废除了本民族原用字母,全面改用斯拉夫字母。近期,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塔基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又都已决定其文字改用拉丁字母,蒙古国*府也决定改用拉丁字母。越南、朝鲜、韩国和日本这四个国家原来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但越南从年8月全面废止汉字而走拉丁化拼音文字道路。朝鲜从年开始废除汉字,到年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用朝鲜拼音文字作为正式文字。韩国,二战后立法规定,以韩国表音字为专用文字;并从年起,取消其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虽然在1年,韩国部分地解除了对汉字使用的限制,并于年宣布有限地恢复汉字教育,但是在中小学只推行“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在多数人只使用表音文字的韩国社会里,青年人对学习汉字无兴趣,考大学试题也不包括汉字知识,学生学习汉字没有压力。从而年轻一代很多人不认识汉字,或者至多能用很少量的汉字作为表音文字的补充手段,偶尔用之。在日本,汉字和假名字母虽然可以在日本语中混合使用,但在年就已规定了个当用汉字,年重新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当用汉字也只增加到个。日本对汉字范围从法律上进行了严格限制,在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使用的汉字要求限于这个当用汉字。

同过去日本民族的形成和融合统一的地理条件类同,在中华民族史漫长的古代,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鸟兽难以逾越的横断山脉,浩瀚的*戈壁沙漠,蒙古以北广袤无边的寒冻地带,华东和华南边陲无边无际的海洋等天然屏障,从根本上保护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融合和强大统一;即使是汉末三国分裂,或是两晋南北朝,或是五代十国,也只是国家分,而华夏民族及其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却没有停止,从而又能最终走向国家统一。把这种天然屏障作用结果归功于表意汉字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信息事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整个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宣传教育和文化普及、交流的手段日新月异,如果国家强大统一,则民族文化融合步伐必然加快;同时,山川海洋之屏障作用已极大减小,已不再能够阻碍不同区域的民族交流和相互影响,如果有国家分裂,谁也无法保证分出去的国家不实行其文字拉丁化改革,除非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能够带来经济优势的世界最强势语言文字。汉字与拼音文字在国家民族统一问题上的作用没有任何差别;要不然,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国家采用拼音文字。

面对当今世界的这种语言文字形势,中国尚有不少学者还一厢情愿地发表关于韩国、越南等国家准备全面扩大汉字使用范围甚至打算进行汉字复古的言论。当然,汉字是现今世界仅存的官方表意文字。它已有数千年的进化历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某些方面,汉字的确也有其合理性和巨大价值。但是,汉字的技术体制与世界通行的拼音文字极不相容;而且,数以万计的方块汉字具有临摹性、离散性等原生态特征(主要是汉字太多的结果)。这掣肘了新时期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应用、处理、交流等需求,制约了汉语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朱德、周恩来,国学大师蔡元培,文学巨人鲁迅、郭沫若、茅盾,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语文学家陈望道,著名人士冯裕芳和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马鉴、陈君葆等历史遴选出来的无数的民族精英,都高瞻远瞩,极力倡导推行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在年,*指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他们的远大报负和崇高的*治理想至今未能得以实现,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中国未能设计出一个高度简短规范、字母用法与国际接轨兼容并能准确表达汉语音、汉语意的革命性优异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其次是在对待汉字问题上过于极端,追求马上“废除汉字”,用拼音文字取而代之,而不是在“精减汉字”、大幅地实行汉字同音合并的基础上,推行汉语“一语双文”。在设计出革命性的优异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之后,推行汉语双文制,既能实现他们的伟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最便捷的文化交流工具,又能较好继承中国文化遗产。总之,中国在大幅精减汉字,以增强汉字生命力的同时,还必须创造出革命性的优异的汉语拼音文字,使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并行不悖,共同发挥作用。

如果不及时推行汉语双文制,中国文字极端孤立的技术体制走得越远,中国付出的代价将越大。

设计出革命性的优异实用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之后,人民大众才会对“汉语双文制”产生兴趣和信心。*炳羽已经设计出了高效精短、规范、字母用法符合国际惯例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使我国数百年来首次彻底解决了汉语拼音文字技术性问题。

只要中国能够大胆地进行文化创新,科学创新,奋力完成上述文字工程,那么就不仅可以使中文信息处理繁难复杂问题得到全面和根本的解决,而且还可以实现中外文字接轨,推进汉语在全世界发展延伸,激发出中国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这也是中国崛起所必须做的一件大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减汉字数目,推行汉语双文制,全面推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