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张珍贵的油城老照片,照片上的画面见证着玉门油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盛夏,玉门市路面改造工程开工,同时也是向32周年国庆献礼。原来的两条双向马路改建成一条,并命名为西路沿用至今。工程竣工以后,油城*金地段面貌焕然一新。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时任油建公司工会副主席的马新民骑摩托车来到解放门,在秦剧院楼上正在与人聊天,无意间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了。他赶忙拿起海鸥相机,从窗户伸出头去按下快门,定格了这张老油城的历史瞬间。
民国三十一年即公元年,照片上为玉门油矿职员举行婚礼时的情景。从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油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国都算是比较优越的。
一个小小的石油城,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精英乃至外国专家队伍。为了支援国内各个新油田,来来去去、进进出出持续了70个年头。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玉门饮食也可以说是各地美食的玉门化,当时各方人士将自己家乡的美食带来与大家分享,经过长久的改造与适应便成了独具特色的玉门饮食。老油城里,曾经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br/具有传奇色彩的哑巴馅饼早已成为油城人心中的品牌,在大家的味觉审美中,味道合适大家就一窝蜂去光顾。早上吃个牛肉面,里面没地方就蹲在门吃,一直排到马路上。在特定环境的特定人群里,品牌就是这么任性。其实馅饼这种小吃最早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天上掉馅饼这句话也来自于圣经。
br/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南坪到机厂到处都有馅饼摊子。走在街上,空气中时常弥漫着大油的香味,当时一毛钱一个,用麻纸半包着很快就渗出油来。馅饼尽管很烫,抓在手上边走边吃。
br/有时候单位上班的职工过来一买就是几十个,排队的学生们只能眼巴巴看着,继续焦急的等待。最早馅饼里包的主要是粉条和肉,后来又加入包菜
味道开始有些微微发苦。
br/现在的哑巴馅饼店已搬到了北坪。
br/油糕,过去令玉门人心情快乐的小吃之一。这种油炸食品口感非常好,中间加糖更让食客们情趣倍增。
糖酥饼食堂做的最好吃,延续几十年都让人喜爱。在那个年代,大型炊事设备公家才有。
糖酥饼、葱花饼、玉米面发糕、萝卜肉包子、韭菜鸡蛋包子,在过去的职工食堂经常出现,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如今在吐哈油田各个单位餐厅,平时或过节食品展销上的品种很多都是些怀旧小吃食品,在一个群体里,大家都喜欢吃的才是真正的美味。
油炸面疙瘩,临泽的最经典。烫面和鸡蛋和在一块,每个里面放一个小枣。熬点小米稀饭配上咸菜,吃的那叫个爽啊,死人呢!
端午节到了,米糕油饼子闪亮登场。玉门全国各地人很多,粽子后来也慢慢普及了。
沙枣面油饼的那股浓香牵挂着多少外地玉门游子的思乡之情.....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炸油果子,过去家里人口多每次都要做很多,放在缸里可以一直吃到年过完。邻里之间也相互赠送以示喜悦,孩子们大了父母还坚持每年做一些给子女们带去。从小过年伴随着油果子的浓香长大,中年以后虽然自己不会做或者嫌太麻烦,就去购物中心买点回来也算是一种心灵慰籍,同时更增添了不少年味。这几年网购方便了千家万户,年货也逐步列入其中。
油果子炸完开始炸丸子和带鱼,丸子一般要炸两遍,过去拌馅时候里面通常都要放两个干馒头。刚炸好的丸子特别好吃,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就专门等待这个时刻,趁父母不注意时候偷上几个,吃多少都不觉得够。
蒸饼夹菜或切成面条口感都特别好,最有名的要数高台小面筋了。
烫面烙饼要比油炸的更清香,每出锅一个放进盆里放好盖子捂严。上桌前打开盖子,松软热乎的烙饼就着土豆丝吃,那感觉......啧啧,再死一回吧。
馒头是过去家庭最常见的主食,家家户户都在蒸馒头。面箱子里始终都留着一个窖头子,有时候没了就向邻居借一点,头天晚上活好面到了第二天清晨,发面就把锅盖顶的高高的,孩子们一看就知道今天要蒸馍馍了。过去玉门话把馍馍叫成牟牟,肚子饿了说成肚子卧滴。
中午放学回来,满屋子洋溢着一股蒸馒头特有的蒸汽芳香,刚出笼的馍馍松软可口是孩子们最最期盼的时刻。滚烫的馒头在两只小手间跳来跳去,嘴里不停的吸溜吸溜对着馒头吹气。碱大了就吃*馒头,碱小了吃酸馒头。馒头里能夹点辣子或者白砂糖那就更牛了。等凉了以后馒头就会逐渐变硬,过上几天一口下去牙血都能咯出来。因为面粉质量问题,过去蒸出的馍馍没有现在这么白,但是花样很多,花卷里有香豆子、姜*、红曲等各种调味品。
炒馍馍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懒汉饭,用鸡蛋和肉炒都不错。其特点制作简单可以快速入口,馒头切成片锅里放点油炕一下,就着小米稀饭和咸菜吃也很不错。
小笼包子最著名的要数解放门小食堂的了,现在酒泉一口鲜包子味道不错。上学时候学校组织去酒泉春游,中午那顿小笼包子是必须的。过去的那种芽面包子、糖包子、麻麸包子和油渣粉条包子也特别好吃。
包子、饺子炕着吃也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掌握不好就会粘在锅底或者中间还没热。老葫芦和青辣子做馅,蒸出来的大包子也是令人难忘的家乡美味。
一位*土生土长的朋友说,甘肃那地方虽然不是很富裕,面食相当不错。种类多、味道好很有底蕴。
小时候觉得鸡蛋糕咋那么好吃,盼着长大有钱了好好过个瘾。中年以后街上遇到这东西只能多看上几眼,甜食的辉煌年代已经慢慢远去了。
玉门人见面就问:“吃了没有?”“吃了。”“吃的撒饭?”“拉条子。”这句“吃了没有”和“嘎7呢”见面打招呼口语中最为频繁,回答吃的是拉条子话音里充满了底气与自豪。我是玉门人,就喜欢吃拉条子!不服,告78......
拉条子是西北人的最爱,这种面食最早从西域传入*,如今的*拌面全国有名。
在肖师傅手中,长长地面柱就像是听话的孩子一样在空中飞舞,演绎的出神入化。
盘面拉条子*比较盛行,玉门基本都是短节剂子拉着做。拉条子有人喜欢直接从锅里捞出来就吃,俗成冉窝子。有人喜欢过一下水吃,玉门人叫激一下。
同学家吃顿拉条子也是一件了不得滴四情。
朋友来了有好酒,初中同学多年不见相聚酒泉。中午来我家吃拉条子吧!玉门人的拉条子,总有扯不断的情怀、拉不尽的留恋。
过去玉门的居民点上都有一个生活网点,有做豆腐的,还有压面房,家里拿点白面就可以在那里兑换面条。当时兑换玉米钢丝面的居民也很多,钢丝面还有一种是小米做的也不错,照片上是我们食堂的大院牌炒钢丝面。
很怀念当年玉门镇的炸酱面,三毛五一碗,纯肉糊糊,那个香啊!过去的生猪一般至少养殖一年才屠宰上市,蔬菜也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如今的食材发生了很大变化,炸酱面找不到过去的味道,蛋元、江米条和*番茄的清香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张掖臊子面讲究“薄、亮、精”,就是面要薄、色要亮,吃起来要精。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和和姜粉等调好味后,再加入适量水淀粉,使汤达到一定的色度和浓度,最后加入豆腐片。勾好后的汤外观晶亮透明,色香诱人。过去张掖街上推小车卖的那种最正宗,现在各地饭馆里把味道变的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
传说中的精沟子面条,也叫甜面条。前些年酒泉一家早上拍着长队吃......
杏克喽,又名猫耳朵。过去三三区有一家饭馆做的最好,每次去都要一碗大份炒杏克喽。类似常吃的面食还有搓鱼子、炮仗子、香头子、麻仕子等。
牛肉小饭盛行于张掖地区,和牛肉面一样都是快餐面食。头天酒喝多第二天早上来一碗,爽滴个歹.......
牛肉面是西北名吃,兰州的最为经典。过去老油城遍布着几十家牛肉面馆,东路解放门的走又来和惠兰牛肉面生意最好,汤味极佳。有人甚至传闻熬汤时候是不是加入了大烟壳壳,食客们怎么会那么上瘾。图片上是鄯善新城马家牛肉面,现在早已关闭成为记忆。
河南有个名小吃叫胡辣汤,甘肃人更喜欢酸辣拌汤的口味。解酒又开胃,里面放点土豆丁丁口感更佳。
上世纪70-80时代,最能打牙祭的美事就是集体会餐。条子肉、红烧丸子、海参鱿鱼、糖醋里脊、八宝饭只能会餐时候吃得到,一旦听道要会餐的消息那可是孩子们天大的喜讯。
过去公务接待宴会上规格最高的就是四菜一汤,管理局先代会、运动会
都是这个标准,在当时享受了这个标准的美餐会觉得很荣耀。据孙越崎的回忆录里描述,当年蒋介石视察玉门油矿时,享用的就是四菜一汤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高”疾病开始疯狂蔓延,现在人看到这些曾经的美味却望而生畏。反而成了有钱人吃菜,没钱人吃肉。到了过年的那几天,家里请客,朋友经常会问有没有酸白菜?早上想吃牛肉面的人也越来越多,却又很难找到一个开门营业的。
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粉条是一种很随和的食品,它能与许多食品搭配,能用多种方式烹调。粉条与白菜土豆猪牛羊肉混合炖制,味道鲜美,雅俗共赏。我们的童年,就是伴随着粉条爽口宜人、柔润嫩滑的美好记忆度过的,没吃过白菜粉条肉的人估计找不出来。小时候常吃的还有芹菜、包菜、豆芽和蒜苗粉条肉等,炒菜、拌凉菜红薯粉条比较合适,过年时候家里拌一脸盆粉条凉菜都不够吃,炒揪片里面放点碎粉条一块烩炒也非常美妙。
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的食品,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父亲包饺子习惯用包尺子,剂子也用手直接揪。擀皮速度非常快,能同时供应三个人包饺子。现在肉馅都是绞好买回来吃饺子很方便,过去剁馅很费工时加上肉类供应有限,一年只能吃上几次饺子。
沙葱除了包饺子,凉拌也好吃。记忆里吃饺子最香的几次印象很深刻,农场时候*羊肉包饺子真是美味,后来去同学家吃了一回韭*肉的也非常好。吐哈会战期间在同事简易房吃了一次饺子很特别,韭菜鸡蛋肉饺子。同事说吃韭菜鸡蛋饺子老是想肉,就让媳妇拌馅时候把肉放入。结果一吃,多年的遗憾立刻消除。张掖农村地区家里婚庆办酒席有一道西北大菜,里面条子肉和炒鸡蛋同时都有,也是倍受乡亲们喜欢的解馋大菜
吐哈会战时期,鄯善雷达团门口饭馆林立,酸汤水饺好几家都在竞争,还有凉拌驴肉和陕西扯面也不错。以前在玉门时候很少吃驴肉,会战那一时期可把驴肉吃美了。旁边有一家八方客饭馆,主营凉拌肘子和汤拉条。回头客很多,后来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陇西腊肉,深受大家喜爱的小吃之一,有一次从酒泉回*的火车上带了两个,列车员看到对我说,你咋那么会吃啊!这个卖肉夹馍的就是过去玉门北坪摆摊的,他对我说你去旁边买个馒头我给你夹,这种吃法也很不错的。实诚人考虑的不仅仅是生意,更多的是怎么样让顾客吃好。
玉门上班时候,班组里早上经常是大家先凑钱,然后派一个人去北坪买肉夹馍。那时候集体行动很平常,谁要是吃独食就会让大家冷眼相看。
苜蓿、蒲公英、榆钱子曾经采集回来是为了充饥,也是家养兔子的最爱,近年来喜欢吃的人也越来越多。小时候西北地区大米紧缺经常吃*米饭,后来很多年没见到了。
榆钱、葫芦花、糖萝卜与面拌一块蒸熟,再用油炝一下也非常好吃,过去把这种小吃叫沫饭。
*壤西瓜过去有一个时期很多,现在也很少见了。
穰皮子和牛肉面一样也是过去玉门非常普及的小吃之一,在油城生活吃惯什么区域的就说什么地方的好,玉门人QQ群里也经常为此争论不休。
皮冻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美味之一,在我印象里家庭制作的永远比饭馆的好吃。熬制前猪皮上的肥油一定要清理干净,然后切碎再放几个鸡爪一块熬。出锅后冷却,带皮和透明的两种分开,客人来了一般上透明的,带皮的下酒很美。
糊锅是酒泉的特色小吃。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以及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相传糊锅在很早很早以前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几位来此经商的外地人,因春节到了而无法回家和家人共吃团圆饭,大家就在旅店中拿出各自带的熟食,有油饼、鸡等各种食物,烩了一大锅热腾腾、稠糊糊的年夜饭,吃起来味道还不错,结果被店家学会,逐渐流传开来,被当地人改良演绎成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并取名“糊锅”,一直传承至今。玉门糊锅也盛行过一段时间,当时文化宫影剧院边上有家餐厅的味道正宗。
羊尾炼成油与炒面混合,放点葱花做成油茶坨子,冬天早上切一点熬制一下,家里小孩每人一碗,吃完碗边都舔的干干净净。小时候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肚子饿了就自己炒面,炒好以后放碗里,倒点开水放点糖搅成疙瘩也特别好吃。
玉门周边地区也有许多美味名吃,这是敦煌驴肉*面和酒泉炒拨疙瘩。
和拨鱼子相似的还有一种做法叫剪鱼子,这样加工出来口感也特别好。
咱们西北面食对拌面菜要求也很讲究,蒜泥、肉酱、辣子、醋配剪鱼吃那才真叫个爽!肖师傅不愧为吐哈面点大师,对面食加工与如何配菜技艺精湛,认识非常深刻。
红排骨过去在玉门很受欢迎,吃席时候也是第一个被抢光。现在看到的都是糖醋排骨了,而且肉也没以前的香。
北坪四合院小吃品种最多,留下过多少传奇故事?麻辣粉味道最令人难忘。
过去新市区东路公交车站旁边有个铁皮房,里面是一个老太太在经营麻辣面,味道非常不错,现在很难找到那种感觉。
北坪烤肉的张掖人老徐,待人热情豪爽,一见面就问啥时候从*回来的?当时还有几个裕固族烤的也不错。
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罐头具有很高的商品地位。喝酒能吃个肉罐头,生病时吃个水果罐头,感觉就幸福地像花儿一样。有一次在火车上看见几个当兵的在吃罐头,红烧丸子和五香狮鱼。把人馋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人家就是不给你叨一筷子,后来把那个五香狮鱼*用罐头寻找了多年都没吃上。火车上那种环境,尤其长途旅行不带点好吃的,饿不死也会把你馋死。
吐哈会战时候,每次回玉门都要在这个副食商场买一大包吃的带回*。回家时候再把*的馕饼、葡萄干和一些漂亮的花布料子带回家。
春节供应年货,在过去油城的各个单位搞得都很红火,领取清油的哄抢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在当时姑娘心中的好小伙标准首先是善于加队,能够尽快领到年货的那种。老老实实排队反而被看做是没本事、没能力的节奏。供应年货花样很多,米面油是基本食材,有的单位直接给每个职工供应一个猪大腿。直到今天,很多老人都有过年买个猪大腿回家的习惯。
年货取回家,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酱肉、炸带鱼、剁馅子、煮瓜子。这个时期,一些梁上君子也开始行动起来。过去家庭的冰箱容积都小,年货多了就放在窗台上。辛辛苦苦加工好的酱肉和带鱼放在窗台,一晚上过去就被劫一空,害的还得去市场重新采购。有一位高手还夸张,用长竹竿好不容易把三楼窗台上袋子挑下来,结果带回来打开一看全是生的,顿时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说了一句:这怂咋这么懒!
人类选择食物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史,这些家乡美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存需要,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时光中的味觉记忆。在玉门油城的那段岁月里,从煮一锅土豆作为午饭到后来的顿顿有肉,让几代石油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勤俭节约闹革命的口号也早已尘封档案馆。如今,网上年轻人流传这样的话,现在生活多美好,有吃有喝有电脑现在日子多澎湃,年轻漂亮招人爱!尽管现在的我们已经步入衣食无忧、有车有房的小康社会,记忆中的家乡美味如同老油城一样让人深深眷恋。
来源:QQ空间作者:楼兰都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唱响交响丝路
畅游如意甘肃
原标题:《我是玉门人之—记忆中的家乡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