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什么是中国渔文化
TUhjnbcbe - 2023/4/3 9:47:00
北京著名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80.html

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鱼类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人类先祖有意识、有心智的劳动实践和艺术想象的对象,并寄托着融和自然、联结生死、壮大族群的信仰观。

渔业是人类早期直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最早的生产行为。那时,靠山吃山指的是狩猎,靠水吃水指的是捕鱼。或者说,先人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自然繁衍和生命力,通过劳动获取水产品,我们称之为渔业。勤劳朴实的先祖,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渔文化。

渔文化的产生

渔猎生产经历了木石击鱼,徒手捕捉、棒打石击,作栅拦截、围堰竭泽,钩钓矢射、叉刺网捞、镖投笼卡和舟桨驱取的过程,渔业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随着人类对鱼类习性和捕捞技术的了解,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生产中,渔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也相应随之而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文化一旦形成,便与整个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漫长岁月的渔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渔文化,是人们从事所有的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成果,进而形成影响和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

渔文化特色

1、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

渔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推动着各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渔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如香港渔民的天后诞、澳门百姓的妈祖祭、太湖渔家的献头鱼、湖南汉寿的鱼龙全、山东即墨的上网节、天津北塘的跑火把、山区百姓的木雕鱼、青藏高原的牛皮船、安徽*山的蚌壳舞、浙江温岭的大奏鼓、江西鄱阳湖的渔鼓鱼灯、福建浦源的鱼溪鱼冢、白洋淀渔家的船轿迎亲、新安江“九姓渔民”的抛新娘。

2、漫长曲折的历史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先民们留下不少极为珍贵的渔文化遗物:如周口店山顶洞人钻上小孔、涂有红色的草鱼上眶骨,新石器时代的鱼钩、鱼叉、鱼镖、鱼枪和石制、陶制网坠,仰韶文化的典型标志“人面鱼纹”彩陶盆,殷商时代“贞其雨、在圃渔”的甲骨卜辞,象征双手拉网捕鱼、用手持竿钓鱼的甲骨文字“渔”。挂在山顶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的贝壳项链,不亚于当今的金银首饰;古人“以贝为钱”,影响到“财、贸、贵、贱、赚、赔”等字的形成。

3、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

民族性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生活在各地的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使渔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如台湾高山族的渔祭节、贵州苗族的杀鱼节、云南白族的渔潭会、满族同胞的鱼图腾、维族同胞的鱼生肖、黎族同胞的鱼茶、侗族人的酸鱼席、撒尼族人的酸菜鳅、布朗族人的卵石鱼汤、雅美人的拼板舟、摩梭人的猪槽船、藏族同胞的马头船、赫哲族同胞的鱼皮服。

4、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渔文化的时代进步。我国渔文化溶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迅速膨胀、功能更为显著、交流日益频繁,形成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经济社会效益逐渐增长。如广东阳江的南海开渔节、广西阳朔的渔火节、海南博鳌渔家的平安节、台湾省台东的旗鱼文化节、浙江舟山的海鲜美食节、江苏泗洪的金秋螃蟹节、山东田横岛的祭海民俗节等。

(广东阳江的南海开渔节)(广西阳朔的渔火节)(山东田横岛的祭海民俗节)

渔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1、教化功能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智慧的启迪、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情感的诱导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燧人氏教人捕鱼、伏羲氏教人结网,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吕尚受封齐后兴渔之利、使齐成为大国,范蠡著作《养鱼经》、开创世界渔书之先河。里革“断罟匡君”之忠、“羊续悬鱼”之廉、王祥“卧冰求鲤”之孝、庄子“濠梁观鱼”之乐等等,均以熏陶、濡染、启迪、激励等方式,发挥其教化之功能。

2、认知功能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曰“钓而不网”,周代渔人置柴木于水中、诱鱼栖息围而捕取的渔法,是今日人工鱼礁的雏型;汉人渔人置木制红鱼于水中、引鱼上钩,成为后世拟饵钓之先导;东晋渔人以长木击板、惊吓鱼类入网的“鸣”,成为后来的声诱渔法;东海渔民以绳编连植于滩涂的竹子、捕获退潮时被竹枝所阻鱼类的“沪”渔法,成了大上海的简称。我国周代关于禁渔期、禁止*鱼和密网捕鱼等规定,正是现行《渔业法》对渔具、渔法的限制。

3、满足功能

渔文化游乐赏玩的满足功能,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原始人捕鱼摸虾掌握水性后,出现古称“水嬉”的游泳、弄潮、戏水、赛舟。体形象“文”字、《山海经》称其为“文鱼”的彩色鱼,形态优美、娇姿艳体的金鱼,绚丽多彩、婀娜多姿的热带鱼,点缀庭院雅室、美化人们生活;五彩斑斓、富贵华丽的锦鲤,寓意吉祥幸福、象征和平友谊。除了饲养“水中宠物”、养殖与观赏外,垂钓、斗鱼等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4、社会生产力与价值功能

古往今来渔业生产,包括捕捞、养殖、加工,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水产品,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重大贡献。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渔文化,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舞台,导演了灿烂的历史篇章。当前我国渔业提出发展休闲渔业,有别于养殖、捕捞、加工等传统渔业的休闲渔业,利用水域、资源、设施、渔村村舍、生产器具和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人文景观、宗教信仰等等,设计相关的活动和休闲空间,为大众提供渔业的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的功能。休闲渔业不仅为渔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经济价值,而且拓展了渔区发展新空间、开辟了渔业发展新领域,对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渔文化的历史变迁

当一种文化的内容变化引起其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之时,便形成文化变迁;文化只有在不断地变迁中,才能获得发展和进步。

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我国渔文化曾踞有超越一切的主导地位:由鱼骨的穿凿、涂饰,发展到彩绘、刻划、雕凿、陶塑、研磨,一切新技术几乎都投向了渔文化的创造;*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不期而遇的多点交映局面,留下了大量的鱼图、鱼物和捕鱼、食鱼、信鱼、拜鱼的社会信息。在原始社会,渔文化以图腾崇拜、生殖信仰和物阜祈盼为主,围绕物质和人“两种生产”,发挥组织、教化与改造的功能作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渔文化经历了宗教化、制度化、哲学化与艺术化的重建,其内涵日趋复杂,在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仪式礼制中,显示认识、整合、选择、向心、满足等功能作用。随着农耕的发展,特别是龙的冲击,“龙尊鱼卑”的人为划分导致人们信仰重心的位移,造成鱼龙混杂、尊卑互映的文化情态。随着社会实践与认知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和与文化交流的拓展、人为宗教的兴盛,渔文化的神秘性在俗信化的趋势中淡化,不断地在适应与整合中变迁,在民间文化领域得到长久承传,在现实生活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

中国渔文化精神

相传盘古开天地,混沌初开、天地相连,鳌鱼献出四腿、顶天立地于东南西北四角。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而大禹治水时,见洛水有一神龟游来,它的背上负有一至九之数,谓之“洛书”。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河,又根据图文画成八卦。“河图洛书”成为时代太平之象征,龙马神龟的贡献也表现出一种企盼吉祥的奉献精神。传说大禹治水时劈开*河中游的一座山,形成了两岸峭壁对峙、河水湍急的“龙门”,河鱼若能跃过就化为龙,否则头额触破败退而回。

*河鲤鱼逆流而上、纷纷跳越悬水数十仞的龙门,这也成为我们常说的“鲤鱼跃龙门”,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寓意打开美好前程的大门。鱼类昼夜不合双眼,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因而其成了道、佛两教的法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然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一个共同的协调相处的生态图景——鱼水情谊。“鱼水和谐”既是大自然生态协调的方式,更是渔文化的精神本质。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鱼水和谐给予我们特别的启示和引导,将显示出愈来愈顽强与执着的时代生命力。

中国渔文化发展阶段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渔文化经历了五大发展阶段,主要如下:

以彩陶鱼图为标志的新石器时期;

以五色、画像砖石为标志的秦汉时期;

以墓俑、金银器及各种色纹器用为标志的唐宋时期;

以民间鱼形俗用物品和鱼类风俗活动为标志的明清时期;

以开渔节、渔业文化旅游园区为基础衍生的各类旅游、餐饮、雕塑等为标志的近现代时期。

△内容来源:中国水科院,作者:渔业知识服务,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中国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