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下潜,向着斑斓多彩的海洋更深处行进。最深的一次,*晖坐船从三亚的基地出发,背负着40斤重的设备,不经意间在南海美济礁下潜到了30多米深的海底。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怎么也没办法把“海底森林”守护者的身份,与这位年出生、身高1.68米的女性联系起来。
从幼年时在大山深处水库游泳,到青年求学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年从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起步后,二十年如一日,在南海海域野外科学观测、下潜海底保护和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建苗圃、种珊瑚。冥冥之中,*晖和她带领的团队的命运,从此与大海、与珊瑚血脉相连,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
*晖(左)在实验室里查看珊瑚培育情况。因水结缘:
她从山沟里的小水库游向无边大海
细小的溪流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一切困难奔涌向前,最终融入大海,彰显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义。*晖的家乡,在距离三亚公里远的江西省分宜县。实验室里的各种珊瑚,鱼儿在其间游弋。分宜县位于江西中部偏西,境内属罗霄山脉,海拔最高的大岗山,主峰海拔.8米,主要河流是袁河,属赣江水系,蜿蜒流过全县,长35千米。11月4日下午,临近立冬的三亚仍艳阳高照,室外气温接近30℃。在位于三亚鹿回头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下文简称三亚研究站)里,说起小时候的自己,*晖仍两眼放光。“小时候的我疯得很,是‘好野’的那种。”*晖对于水的最初印象,来自家乡的水库。*晖的家,位于大山深处的兵工厂。当年,父母都在兵工厂上班,兵工厂的边上有一个小水库,她常到那里去“野”。“我小的时候比较淘气,上小学前就学会了游泳,所以现在下海,基本没碰到过什么危险。”年,*晖考上了湛江海洋大学,学习水产养殖专业。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江西南昌工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年,*晖复习考研,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水水产病害专业。年,*晖研究生就要毕业了,原来联系好的单位临时有变故,工作一时搁浅了。“有一天,我在研究所院子里闲逛,遇到了研究所工会主席,她拉着我去参加工会活动,问我会不会打羽毛球?一来二去聊到我还没找到工作,她说老所长邹仁林老先生的一个学生出国后不愿意回来,问我有没有想法。”*晖说。邹仁林,我国最早11月4日午后,有一束阳光在并没有拉严的窗帘中找到缝隙,结结实实投射在办公桌上面,再结结实实反弹到*晖的脸上,明亮得有些睁不开眼。
当天,设址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有三队人马出海观测,作为一站之长,她要接待几拨客人。
上船、潜水的计划再次延宕,让她产生一丝焦虑,只能抽时间跑到一楼的实验室,观看一下珊瑚的长势。
那些穿插在各色热带鱼类之间的小家伙,柔软的触角像一簇簇张开的双臂,又像一只只张开的翅膀。
一片阔野
三亚的大海太宽阔了,大东海那个水清得哟,游泳时看得见自己的脚趾。
“小时候的我疯得很,是‘好野’的那种。”*晖对于水的最初印象,来自家乡的水库。
当年,水库就在她家旁边,她常到那里去“野”。“我小的时候比较淘气,上小学前就学会了游泳,所以现在下海,基本没碰到过什么危险。”
主动提到“危险”,是因医院工作,每年都有医院,*晖亲眼看着叔叔阿姨给他们做人工呼吸。
那时,她悟出两个字:规则。
一切按照规则来,否则就面临危险。
所以,年大二那年她与同学第一次来海南,坐了一夜的长途大巴车到三亚,之后到大东海游泳时,恪守要领。
*晖说当时对珊瑚“并无感觉”,因为没有看到。只是觉得三亚的大海太宽阔了,一眼望不到边。“大东海那个水清得哟,游泳时看得见自己的脚趾,就像现在的西沙。”
她第一次听说珊瑚这个品类,是考进湛江海洋大学以后。
即便彼时,*晖与珊瑚的距离还属于无法丈量的阶段——她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主攻项目是淡水鱼。
按照正常的轨迹,年*晖毕业后回到江西工作;年到南昌水产研究所。“我记得有一座上下班要经过的八一桥,晚上黑灯瞎火的,觉得太可怕了,一定要考研考出来。”
就这样,她考上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生——继续学习水产养殖。
年,*晖即将硕士毕业,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实习的时候,她再次来到海南,琼海市长坡镇青葛赤土村。
*晖还记得赶海的场景:孩子们下海捞龙虾,她也“不示弱”,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海参。
现在想想,时间可能早已为她埋下与大海、与海南结缘的伏笔。
广阔天地,就在眼前。
“关门”与开门
年成为我国珊瑚研究领域奠基人邹仁林的关门弟子,为*晖打开了一扇门。
实习期满,*晖的工作依然没有着落,时而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里闲逛。
正是一次“闲逛”,让她与珊瑚结下不解之缘。
“那天我遇到了研究所工会主席,听说我还没找到工作,跟我提到邹仁林先生,说他手底下正缺人。”
“缺人”是什么概念?
她当然知道邹仁林老先生:我国珊瑚礁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当时年近退休,他的学生大多已出国。
两个性格直爽的人,经过交谈,*晖成为邹仁林的关门弟子,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真的不是小窗口,邹老先生当时是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
第二年,也就是年,刚硕士毕业的*晖来到三亚,她的第一项任务是进行珊瑚标本采集工作,摸清珊瑚礁“家底”。
这次三亚之行,让*晖与珊瑚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有一种感觉也在她心里萌动。
3年后,*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接触了许多我国顶尖的海洋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
“我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珊瑚礁。”*晖说,一开始她没有这个想法,是这几次经历改变了她。“我需要有一些雄心壮志。”
真正的震撼来自于年,*晖在西沙群岛潜水时,第一次见识了水下“热带雨林”的壮观,层层叠叠的珊瑚遍布其间。
“我觉得真是太漂亮了!珊瑚特别的多,五彩斑斓,像陆地上的森林,又比森林的色彩美且灵动。穿梭、游憩其间的其他生物也很漂亮,海星啊,海胆啊,还有鱼。”
鱼翔“潜”底
*晖每次潜水要背四五十斤重的设备,通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整个过程充满风险。
虽然,*晖常常将“不安全的东西多了,潜水并非高风险”挂在嘴边,但深入大海,毕竟与陆地不同,潜水整个过程充满风险,设备操作要熟练,否则在水底下出现意外情况很难联系到外界。
这些年,从福建、广东、广西到海南岛沿岸,以及西南中沙群岛等我国珊瑚礁分布区域,都留下了*晖的足迹。
而且,潜水也考验着一个人的体能,“下水很累”。
*晖说,每次潜水,要背四五十斤重的设备,通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赶科研任务的时候一天下潜4次。“如果不小心碰到海胆被扎到,手会发炎肿胀,钻心地痛。”
冬天潜水更受罪,出水的时候冷到“刺骨”,全身会发抖。加上长时间负重在海底作业的劳累,身体会透支。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刘骋跃说:“那一刻会感觉太苦了。*老师现在50多岁了,之前因为生病还做过一次手术,仍然坚持潜水作业,让人敬佩。”
“国外很多人七八十岁还能潜呢,我身体还是可以的。”*晖仍然轻描淡写。“说实在的,跟团队内的几个骨干比,我潜水的次数还是少。每个人下去都有具体的任务,我现在下潜基本上属于‘闲逛型’,就是到处看看,珊瑚礁生长状况如何,有些种类在海底下和实验室的生长情况是否一样。”
更常态且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下潜到海底搭建珊瑚苗圃,巡查珊瑚的生长情况,把珊瑚断枝带回来繁育,或是把培育好的珊瑚移植到海底。这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体力和耐力。
——这些,*晖并不愿意深谈,每次面对关切的询问时一带而过。因为在心里,这是她热爱的事业,所有的困难和危险既必然存在,也一定会被克服。
在船上
比起克服眩晕和其他艰苦,她觉得珊瑚的“船上”风浪更大。
从海底到海上,晕船,是*晖从业之初最大的挑战。
海底作业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一天下潜两次是常态。刚开始不习惯,坐船到下潜海域还会晕船。
“那时候条件差,坐着破旧的小渔船到下潜海域,船上还有老鼠。风浪大船抗不住,于是人在船上吐,老鼠就在脚底下窜。”
年去西沙,*晖和同事租了一条渔船,木头的,一天几千块钱,夜宿岛礁,早出晚归。“船真的好破,柴油船。船边好多汽油桶,我还纳闷,一问,是腌鱼用的。船家抓到鱼后放到里面,腌成梅香咸鱼。”
“午餐”就在船上解决。*晖记得那次风浪大,胃里翻江倒海。“你知道吗?那个鱼在桶里放得久了,拿出来的时候鱼里面爬出好多蛆,吃饭之前要拿水冲一下,才敢下口。”
“同事就那样看着我,说你怎么吃得下。”一想起那个场景,*晖忍不住笑了:不吃咋办?“会饿。”
后来有人再问她在船上吐不吐的时候,*晖都说“不吐”。“在海上长时间作业,不吃东西根本扛不住。”
与其类似的还有潜到海下作业。当年学潜水的时候,要咬着呼吸嘴。也有人问她,在海底遇到突发情况,咬不住怎么办?真正到海底才发现,不可能咬不住。
“开始研究珊瑚那会儿,在分界洲岛潜水,我直接在海底下吐了,吐完赶紧咬上呼吸嘴。”*晖说,所以真不会咬不住。“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
海上海下,*晖和同事克服了诸多困难,为的是摸清珊瑚的“底子”。
他们调查发现,海洋里的珊瑚礁正加剧退化,珊瑚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国内个别海域珊瑚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调查统计的50%-60%骤减到20%-30%,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珊瑚就会加速死亡,最后只剩下一堆毫无生机的“白骨”。
上了珊瑚“这条船”,*晖感受到了风浪。“那个时候我们就很着急:哎呀,怎么办啊?”
在她的知识储备里,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同森林之于陆地,重要性毋庸置疑。
所以心之急,情之切。
“它们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丰富的生物和渔业资源;具有保礁护岸的作用,可以抵御风暴潮流等对岛礁和海岸的侵蚀。”
*晖想起那些自由游弋的好看的鱼。“海里的鱼等很多生物都把珊瑚礁当作‘家’,在里面躲避风险,休养生息。所以珊瑚礁一旦被破坏,鱼类也就失去了家园,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等严重后果。”
时不我待。
相比于研究珊瑚礁为什么会退化,修复更加迫在眉睫。
大海之上*晖的三亚实验室里,多种造礁石珊瑚断枝沐浴阳光从业20多年,她研究修复了30多种珊瑚,总量达数十万株(点击图片或向上滑动查看全文)
“珊瑚妈妈”?
*晖实在想不起这个昵称是谁给她取的、谁开始叫的,偶尔看到新闻或听到有人喊上一声,莞尔一笑。
不过,似母亲般的“呵护”,尚不足以概括她对珊瑚的一片深情。
在她三亚的实验室里,四排透明的实验缸并列而立,多种美丽的、五彩斑斓的造礁石珊瑚断枝沐浴在模拟阳光里,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灵芝,形状不一而足。
妈妈看孩子什么目光,*晖看珊瑚就是什么目光——她俯下身子,眼神专注、柔软。
珊瑚长得好,她就开心,珊瑚被破坏,她就难过。从业20多年,*晖及其团队研究修复了30多种珊瑚,总量达数十万株。
触礁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使珊瑚被破坏严重,*晖心急如焚,直跺脚。
年以后,*晖发现珊瑚礁退化得非常快。就像行驶在大海中的一条船,撞到礁石上,危险陡生。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珊瑚礁被破坏很严重,死去的珊瑚会“白化”,成为海底的“累累白骨”。
“珊瑚退化,是一个全球现象。”*晖说,主要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造礁石珊瑚大面积白化。
她进一步阐释,造礁石珊瑚虽然生活在亚热带地区,但特别害怕持续高温,水温不能长时间超过30度。“年的一场厄尔尼诺,造成太平洋海域大量造礁珊瑚白化死亡;年底到年初的厄尔尼诺,造成澳大利亚大堡礁北部海域的造礁珊瑚大面积减少。”
同时,珊瑚礁的退化也受海洋酸化的影响。造礁石珊瑚是通过碳酸钙等物质的不断沉积形成的,海洋酸化致使造礁石珊瑚很难捕获到钙离子,导致退化。
除了大自然,破坏珊瑚的还有“我们”——人类。
*晖讲,对我国的珊瑚礁而言,人类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全球气候变化。比如,海岸工程致使大量泥沙、沉积物注入海洋,导致水体浑浊。
“造礁珊瑚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它与体内的虫*藻共生,能量的主要获得方式是光合作用。水体浑浊的话,就会致使造礁珊瑚白化死亡。”说到这里,她又不由得想起当年“游泳能看到脚趾”的大海。
同时,海岸城市的排污,也会造成海水浑浊。海岸植被的破坏,也会在暴雨之后致使大量泥沙注入海水。这些都会导致海水浑浊,影响造礁珊瑚的光合作用,致使珊瑚礁退化。
另外,以前很多渔民并没有保护珊瑚的意识,他们一度滥捕,把鱼虾贝藻一网打尽,甚至把珊瑚都敲掉,这种对珊瑚礁资源无节制的破坏,也会击垮一个区域内的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
*晖形容当时“心急如焚”,直跺脚。“就是看到原来环境很好的地方,再下去,哎呀,珊瑚一下子全都死了,而且没什么生物,成荒漠了。那种场景让人刻骨铭心地难受。”
文修武备
设计方案、模拟实验,背负四五十斤的设备潜入水底,*晖海上海下展开身手。
“珊瑚礁保护海底生态,我们要保护珊瑚礁”。*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退化的珊瑚礁修复起来。年,从计划实施起,这项工程的复杂程度渐渐显现。
同事们称*晖,“这个女人文武双全”。
首先是在纸上设计方案,然后是室内模拟实验,再配合野外观测试验。*晖说,“失败”在所难免。“我们就一次次推倒重来,再调整再实践。”
放弃?根本没有想过。
“天上哪里会掉馅饼下来?任何一项科研都不会一帆风顺,艰难困苦实属正常。”她说,“如果做什么都顺顺利利,就轮不到我们来做了。”
户外作业,复杂、多变,强度大且伴随着风险。这些年,*晖带领着一大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珊瑚修复工作——
在海上,是黑油布包裹的高温棚屋,头顶是海南岛独有的强光照射;身旁,是少量的饼干和水;
在海下,他们的身体要与水底高压抗争,作业一般是背负四五十斤重的设备潜入水下10多米,氧气不足,导致做精细的体力活时,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能武”的*晖都感觉有些吃不消。“上接驳小船也是一项大的挑战,从大船爬下去很陡很滑,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潜水设备,船体伴随着风浪不断摇晃,很难站住脚。”他们下潜到海底巡查珊瑚的生长情况,把断枝的珊瑚带回修复,或是把修复好生长好的珊瑚放回海底。
珊瑚礁修复这条路,意味着长年累月的负重下潜,和野外作业的无边风险。
道阻且长。
*晖也知道,作为一名女性,她的勇气、体力和意志力面临着极大挑战。但带着对珊瑚的热爱,和保护海洋生态的使命感,让她坚定选择了这条路,坚持到现在。
不满足于被动保护,*晖还希望把她的研究成果用于主动培育,开始进行珊瑚礁修复。
百忙千忙之中的点滴轻松感,还是珊瑚带给她的“一点成就”。
*晖清晰地记得一个水族箱。“那个漂亮的水族箱,是一个成功的小实验。从年开始养,两年多时间里,刚开始指尖那么一点点,然后长到这么大。”她边比划边颇为得意,“我们几个都是学养殖出身,玩这个玩得很好。”
魔高一尺,技高一丈
底播、珊瑚苗圃……*晖团队应对不同环境使用不同手段,甚至用上了PVC管。
珊瑚礁修复进入攻坚阶段,比拼的是专业程度。
*晖对此如数家珍。“珊瑚繁衍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目前珊瑚礁人工生态修复以无性繁殖为主。修复工作若想起效,关键得找对位置和方法。”
她表示,种树要看山坡阴阳面,种珊瑚也要因地制宜。比如在外礁坡还是内礁坡,是否有环礁、潟湖,水动力情况等因素,都要考虑。
而且,珊瑚生长速度缓慢,每年生长几公分到十几公分不等。加之生态系统复杂,稍不注意忽略某个变量,修复效果就不理想。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真实的情况是,在海水动力较强的区域,未等珊瑚长成,水流就可能把珊瑚幼体冲走。已死亡的珊瑚被海水推得四处滚动,也会干扰幼体生长。幼苗放置点离人类活动区过近,也会导致修复效果不佳。
理清所有障碍后,年,*晖等人在西沙晋卿岛用“底播”的方法进行修复:用塑料网盖住已经死亡的珊瑚,促使其迅速板结形成基底,再将珊瑚幼体固定在人造海床上。
年验收时,修复区珊瑚数量已经明显多于未修复区,修复前每平方米2.5株的密度变成了19.3株。
这之前的年,在西沙赵述岛,*晖的课题组采用“珊瑚苗圃”的方法让珊瑚幼苗更好地在海底扎根:水下放置一根PVC管,其他较短的PVC管以此为主干,再将珊瑚断枝一个个放上去。这样一来,珊瑚幼苗不会被沙子覆盖,也不会被长棘海星等天敌吃掉。
到了年,课题组在南海南部和西沙群岛建立的修复示范区面积共计亩,珊瑚苗圃可实现每年供给珊瑚礁生态修复用珊瑚断枝4万余株。
把养殖的珊瑚送到海底,被*晖形容为“在大海里种树”。
在目前的实验室里,*晖的课题组养殖了多种珊瑚,有性繁殖30多种,无性繁殖60多种。“常见常用的有三四十种,全部是‘乡土树种’,我们喜欢做的是鹿角珊瑚,它是优势种和旗舰种。”
流香森林
20多年的努力,让*晖的“海底森林”吐露芬芳,珊瑚礁修复和保护成果在各地显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晖和团队的努力下,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
怎奈,习惯性的连续出差,让她经常出现在大海的上空,隔着一扇舷窗望着宽阔的水面。
与阳光一起灿烂的是*晖的心情,在珊瑚的生长环境里,光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水的环境当然也很苛刻,营养盐不能太高,重金属不能超标。”
*晖的“晖”字,即为“阳光”之意。也有人说过,她的名字与珊瑚是“天作之合”。
她的头脑十分清醒,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单打独斗只是一时之勇,集众人之力才是永远的“王道”。
珊瑚所需要的“阳光”,应该是来自全社会的“普照”。
划出“禁区”
三亚市委、市*府对珊瑚礁的保护“很了不起”,省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让人心定。
“很多游客是冲着三亚的碧海蓝天来的,生态环境是一张最好的名片。”对于珊瑚礁和整个生态环境,*晖一边心疼、一边感慨、一边感恩。“三亚市委、市*府越来越重视珊瑚礁的保护和水环境的保护,做了很多的努力。难能可贵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做了很大的让步。”
“这很了不起。”她满怀喜悦,“如今三亚的水环境肉眼可见地在改善。”
*晖说,除了拆除会影响三亚生态环境和珊瑚礁生长的建设项目,三亚还加强了海洋执法。“比方说我们站临近的海域,也是一块很重要的实验样地,平时发现一些人员闯入或者船只闯入,我们都会向综合执法、海监等部门反映,他们很快地派船只来执法”。
为保护珊瑚礁,法律上有诸多配套。海南省在年10月1日实施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此后多次修订;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也对珊瑚礁的保护提出了要求;年1月1日实施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严禁开采、贩卖、破坏珊瑚礁。
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要求加快落实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年8月,三亚市*府常务会议专门审议通过了《三亚市潜水活动珊瑚礁生态损失补偿办法》,规定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规定了守信、一般失信、中度失信、严重失信名单四种情形,纳入“信用三亚”管理,实施联合惩戒等内容。另外,对用海者修复珊瑚礁未达到规定要求,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海域,可以依法采取收回、置换海域使用权等方式,调整海域使用状况,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在国家层面,*晖的感触更深。我国已把造礁珊瑚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规格管理。另外,在年推出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里,造礁类珊瑚和砗磲贝类都已纳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列。年前后,有商人想怂恿国内学者把红珊瑚从保护名录中拿掉,*晖不为所动。
“目前关于珊瑚礁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福建东山珊瑚礁海洋自然保护区,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她说,“在我们海南,有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合纵连横
从海南到广东,从实验室到景区,*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保护珊瑚礁。
无论是“设禁”还是修复,*晖最大的愿望是“大家联合起来”。
她举了砗磲的例子。
砗磲俗称五爪贝,不仅是观赏和经济贝类,更是热带珊瑚岛礁重要的造礁、护礁生物。此前,在重要产地海南,砗磲被大量捕捞用来制作工艺品,资源几近枯竭。
在*晖等人努力下,年开始禁止砗磲捕捞;同时,海南省人大正式立法,从年起全面禁止出售、购买、利用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等。
在“保礁根据地”海南之外,*晖时刻
在海口的对面,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1万亩珊瑚绚烂多姿。
之前经调查,徐闻西部角尾乡和西连镇沿海有着我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的珊瑚礁自然资源,经鉴定有82种,不乏珍稀种类。由于附近渔民“不识宝”,大开珍珠养殖场,甚至用土制鱼炮炸鱼,多年前这里的珊瑚曾遭受严重破坏。
*晖力推当地建立保护区。在当地*府和渔民共同努力下,珍珠养殖、网箱养殖、捕鱼等海上作业逐步撤出保护区,徐闻珊瑚得到全面有效保护,还曾在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海南和三亚自不必说。
这些年来,*晖带领的团队深耕三亚,为三亚的海洋生态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陆续负责了蜈支洲岛海域、瑞吉码头海域、小东海海域、小洲岛海域、西岛海域、东锣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根据不同的底质及水流情况,分别设计并搭建了树形珊瑚苗圃、框架珊瑚苗圃等,培育珊瑚断枝达3万株以上,底播移植珊瑚4万株以上,修复面积达2万平方米。
此外,*晖还参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的制订、凤凰岛珊瑚迁地保护方案的制订等。
“我们很早就在蜈支洲岛那里做,效果很好。他们也花了很大力气去管,杜绝乱捕和采挖。”*晖唯一的担心是“海是通的”,蜈支洲岛也难以独善其身,压力也大。
面对充足的阳光,*晖预感到保护珊瑚礁的“春天”正迎面走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常挂在她的嘴边,“生态环境是我们所有资源的来源,珊瑚礁就是三亚的‘金母鸡’。”
筑牢堡垒
宣传、培训、做公益,*晖以一名*员的身份要求自己、鞭策他人。
社会上,珊瑚礁的话题“越来越热”,这是*晖团队成员的感觉。
他们跟*晖说,你要不要出来科普一下?一直习惯于闷头做业务的*晖,起初并不情愿,听到“你不出来,那些号称专家的人在乱说”时,她坐不住了。
此前,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盖广森老师拉着她搞了一个珊瑚礁的分会,还被领导“批评了”,说人家都是拉些单位来参加,你们这个都没有理事单位。*晖说,自己只想做纯公益的分会。
目的,就是唤醒和发动社会力量,一起保护珊瑚。
其后,*晖也申请了一些项目,还用自己团队的经费做了一些公益宣传,定期到三亚的大中小学校宣讲,也开过一些会议。
接下来的计划是,做一些免费的培训,进社区、进渔村、进校园,地点包括三亚和广州。“西岛社区是我们的重点之一,它比较特殊,身处保护区内,又是渔村。”*晖有些歉疚,“因为太忙,这事有些耽搁,西岛社区的黎书记一直在催我过去。”
筑牢保护珊瑚的堡垒,离不开*组织的作用。
*晖深谙此理。她年入*,是大学生*员。“从我的家庭说,自己一直接受的是正统教育。作为一名普通*员,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发挥表率作用,兢兢业业、克己守礼。”
在一次*支部会议上,她非常严肃地自我批评:学习不够,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约束自己,加强学习。
*晖转而鼓励其他*员,要拧成一股绳,真正发挥出一个*组织应有的作用。“这才是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和力量所在。”
让她真心高兴的是,*和*府、科研人员、社会大众都意识到海洋生态环境这个问题,都有保护、恢复珊瑚礁的愿望,都在试图寻找一条好路子。
“有一次我要去外地开会,一位记者围追堵截,跑到机场去采访珊瑚礁保护的问题,我们边喝咖啡边聊,感觉很好。”
家长“礼”短
*晖有两个“家”,对于丈夫和女儿心有愧疚;对于三亚,倾注感情最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晖的生活里,珊瑚永远放在第一位,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丈夫的生活,就连父母生病她都不能陪在身边,只能用一张卡以表孝心。她把自己三分之一的人生都献给了珊瑚,珊瑚就是*晖一生追逐的梦想。
*晖自嘲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广州的家,一个是在三亚的“家”——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对于前者,她总是心生愧疚。她总是在单位加班加点,常年不着家。
年底,她生完孩子,出月子才一个多月,就开始下海作业,女儿小时候更多时间是外公外婆在带。“好在家里人对我非常支持,父母、爱人和孩子对我的工作也比较了解,每次出海,他们都会叫我注意安全。”
革命自有后来人。
*晖的女儿现在广东上大学,读的是环境科学专业,虽然她称不是受自己影响,但其中的关联脉络,显而易见。每念于此,她忽地想起来:“天啊,就50岁了,好吓人。”
由此再想到退休的事情。“退休了怎么办呢?到处转转?给女儿带小孩?”她和女儿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被“怼”了回来:“你自己都没带过我,还能带我小孩?”
干脆不要想那么多了。
刘骋跃见过*晖的女儿。“她现在是本科生,会利用寒暑假的时候来到我们这儿实习。”不过,“因为*老师很忙,也顾不上她,就说吃饭吧,很多时候都是母女俩各叫各的外卖。”
她不是不想放松,一是没时间,二是一放松就“出状况”。
“其实我特别喜欢旅游,这也是我的解压方式之一,但没有太多时间。”*晖便采取随遇而安的策略,去哪里参加活动,有点时间就顺便转转。“上次去呼和浩特,去了额济纳旗,结果回到广州就被隔离了,因为是从疫区回来的。”
在酒店的9天,差点把她“憋疯”。
“现在的广州天气还湿冷,别提多难受了。”*晖说,“还是三亚好啊”。
在她心里,三亚是她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我从硕士毕业就到三亚采样,每年都会来,时间或长或短,都是在三亚工作。我们眼见着三亚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近年来,*和*府对我们团队的支持非常多,包括经费、项目上的,非常给力。”
“在三亚工作的关键是,天气好,风景好,所以心情好,工作效率也高。三亚本地人特别淳朴,生活状态也比较悠闲自在。”
*晖透露,接下来的计划是在三亚更好地做好技术研发,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能在这里实实在在地修复出几块非常好的珊瑚礁来。
7:3,这是*晖水上水下工作时间的对比值,除此之外,她还是“空中飞人”,每年要飞多个航段。“不飞也不行,都是与业务有关的活动。”
最近的行程,是到北京参加一个考试。订完机票,*晖习惯性地查看次日天气,然后开心地说:“又是一个大晴天”。
三亚紧急通知:这些人员请主动报告、检测核酸
10条从严!海南发布疫情防控最新通知
三亚疫苗接种点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接种点信息→
来源:三亚日报
美编:周鑫杰
编辑:陈思宇
主编:陈惜